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立场差异如何调适

作者:王菲菲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让“自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崭露头角,与传统媒体共同构建了多元信息传播格局。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长期在新闻传播中占主导,报道内容经过层层筛选和把关,追求信息的客观、全面和深度分析。“自媒体”凭借即时性和互动性为受众提供更多样的信息与视角。

在同一新闻事件中,因受众定位、传播机制和价值观念等差异,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常展现出不同立场与解读。深入探讨二者在同一事件中的立场差异,对理解现代新闻传播生态、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01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新闻立场差异的生成逻辑

从作用层面看,传统媒体作为制度化的信息中枢,通常需要在社会动员、政策宣导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点,其报道框架往往围绕权威信源与宏观视角展开,致力于呈现事件的整体面貌与潜在深远影响。

以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报道为例,除发布新闻简讯外,央视特别推出了《应急时刻——河南特大暴雨抢险救援》《新闻调查——水·患》等节目,聚焦政府的应急响应和抗洪救灾工作,通过专家解读、救援进展等角度,着重展现“科学救灾”与“国家力量”,不过多渲染洪灾带来的危害。这种报道策略体现了其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

“自媒体”则以流量竞争为内在驱动力,更倾向于挖掘个体经验,引发情感共鸣,常常采用猎奇的手法来吸引受众。

例如,2021年7月20日,个别“自媒体”博主将“郑州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I级”曲解为“郑州进入特大自然灾难一级战备状态”。还有些“自媒体”博主发布“郑州海洋馆鲨鱼跑出来了”等耸人听闻的视频。实际上,该视频与郑州暴雨毫无关联,其展示的内容实际发生地点在国外。然而,这类信息却在微信群、社交群体中大量传播,产生了不良影响。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在内容立场上的差异,根源在于两者在本质属性、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同。

一方面,传统媒体依托制度化主体或官方框架,其立场需要符合公共利益和主流价值观;而“自媒体”则更容易受到个人主观视角、商业利益或小众群体诉求的影响,立场更具个性化。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建立了“把关人”机制,其立场更为中立、严谨;而“自媒体”由于缺乏审核约束,立场容易受到热点事件、受众偏好或商业合作的影响,可能出现极端化或片面化的倾向。

再者,传统媒体以“权威发布者”的身份主导立场,较少受到即时舆论的左右;“自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可能会调整立场以迎合粉丝偏好,甚至出现“立场先行”的内容倾向。

02

媒介属性分野下新闻叙事的公共性重构‌

在媒介属性明显分野下,新闻叙事公共性正被重构。传统媒体凭借制度授权与专业生产体系,构建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权威叙述,其合法性源于严格遵循政策与规范流程,坚守公共性底线,为社会提供准确、全面且有深度的信息。“自媒体”依托受众参与,将公共性解构为情感联结与个体表达空间,以灵活多元方式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虽具独特活力,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新闻叙事公共性构成了挑战。

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报道为例,传统媒体充分展现了权威性和专业性特点。央视、河南日报等通过严谨的采编流程与官方信源验证机制,成为公众获取核心灾情信息的首要渠道。央视第一时间发布《河南暴雨红色预警升级》《国家防总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等权威报道,精准传达降雨强度、受灾范围、救援进展等关键信息,为公众了解灾情提供了可靠依据。河南日报开设《暴雨中的坚守》专栏,生动记录基层干部、消防员等群体的抗灾事迹,强化了社会凝聚力,激发了公众战胜灾害的信心。

与之相对,“自媒体”以其低门槛、高互动性与去中心化传播的特点,在灾情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毛细血管式”渗透力。

一方面,一些“自媒体”及时发布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乘客的求救视频、街头积水救援等内容,让外界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的严重性,同时也推动救援力量向重点区域倾斜。这种“人人皆为记者”的模式,提供了微观视角下的真实叙事,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最后一公里”信息覆盖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发布“郑州水库溃坝”等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恐慌;个别账号还过度渲染灾情惨状,造成了不良影响。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在新闻叙事中的不同做法,深刻折射出公共话语权重构的逻辑。

传统媒体以“深度+权威”奠定舆论基调,为公众提供理性、客观的信息引导;“自媒体”则以“即时+多元”补充细节,满足公众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两者应在相互补充中共同推动叙事公共性的重构。

03

‌新闻事件中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立场调适社会化路径

在算法推荐与流量逻辑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场域中,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立场方面的差异日益凸显。不过,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立场调适并非无章可循,而是存在其特定的社会化路径。

传统媒体通过实施“话语下沉”战略来实现权威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整合创新。传统媒体设立开放式新闻生产接口,例如搭建“公众线索平台”,将“自媒体”中类似民间情绪雷达的元素(如微博话题)以及关键证据链(如现场视频)纳入专业核查体系。以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栏目为例,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报道中,该栏目对民间视频进行核验采用。这一过程既借助专业编辑强化了事实逻辑,又保留了“自媒体”时效性强的优势,实现了两者的互补,为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话语策略转型。传统媒体采用“专业框架+市井表达”的混合文本模式,像人民日报社“侠客岛”运用“网言网语”进行报道,有效破解了精英话语与大众之间的隔阂。

“自媒体”通过“自我规制”来实现流量与伦理的平衡进化。一方面,平台可引入第三方辟谣插件或设置“争议内容警示弹窗”,降低“自媒体”受众情绪化表达的传播势能,避免不实信息的扩散,从而提升内容可信度,促进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平台算法应从激化对立转向促进协商,调整推荐机制,对过度煽动性内容进行降权处理,优先展示多元观点合集,引导用户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营造理性、客观的舆论环境。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立场调适,本质上是数字时代传播权力结构的适应性重构。通过技术赋能下的自我革新、算法民主化的平台责任以及法治框架中的协同共生,最终实现从“话语争夺”到“真相共建”的范式跃迁。

整个立场调适过程需要制度化接口的支持。政府监管部门可鼓励传统媒体与头部“自媒体”签署事实核验协议,以此维护新闻信息的真实准确,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通过这些举措,形成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推动新闻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

04

结 语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在新闻立场上的分歧,实则是制度性权威与民间话语体系在媒介环境中的结构性冲突,根源在于运作逻辑差异。

传统媒体依托政策与专业机制,以宏观叙事强化社会凝聚力;“自媒体”凭借技术与情感,以个体叙事影响权威。动态博弈中,二者构建起“信息供给—权威认证”协作链,这种调整并非消除立场分歧,而是形成优势互补的共生格局。主流媒体为碎片信息锚定价值坐标,“自媒体”补充社会感知。

当公共话语权呈现出多元共治趋势,既保障了普通民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参与权,也通过制度性规范、紧密型合作规避了舆论风险,最终在持续互动中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公共话语模式,实现多维动态平衡。

(作者单位:泰安日报社)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内容立场差异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传统媒体   差异   立场   媒体   信息   新闻   受众   郑州   公众   暴雨   权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