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人,在此之前,我们其实有个很“霸气”的称谓

朋友们,咱们今天都叫汉人,可您知道吗?要是穿越回两千多年前,您要在大街上大喊“我是汉人”,估计没人搭理您。那时候咱们有个比“汉人”更霸气的称呼,叫——华夏!

这不光是地理位置的代号,更是一种高级文明的象征,穿得讲究、礼数到位,连边上的蛮夷听了都得自愧不如。后来汉朝一统天下,“汉人”这顶帽子才慢慢戴稳当了。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段改名背后的故事!


谁是最早的“自己人”?——华夏的名头有多响

公元前2070年左右,中原地区诞生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政权,也是“夏族”概念的发源地。这一时期,“夏”就代表了中心地带、先进文明的象征。夏朝以中原为心脏,控制着四方,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逐步确立了中央大国的地位

到了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后),随着封建制度铺开,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化。周人对外自称“华夏”,《尚书·武成》里记载了一个关键情景:“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翻成白话就是说,无论是中原的华夏,还是边远的蛮夷,全都顺服于周王。

“华”代表服饰之美,“夏”代表礼仪之大,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对这两个字做了解释,衣冠端正、礼仪严谨,华夏人拿这俩特征跟四夷做了明显区分。

黄河流域上古部落融合期,炎帝、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之后结盟,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在夏、商、周三代,华夏族不断扩展版图,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形成了鲜明的文化认同。此时的“华夏”,早已超越地理,成为文明与礼仪的代名词。

《三国志·关羽传》中也留下过这样的用法,“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打得七军溃败,不光震动了襄阳,更震动了整个华夏。这时候的“华夏”,还是代表着中原文明的总称,尚未与汉族直接画上等号。

当时,认自己是华夏人,就像认自己穿着锦衣,言行得体,有身份、有规矩。称自己为华夏,比后来称汉人,还更添几分自豪与大气。

随着时间推移,接下来,这顶“华夏”的皇冠,要开始悄悄让位了。

换了朝代,换了名?——从“华夏”到“汉人”的路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短短十几年时间,华夏人开始被西域诸国普遍称为“秦人”。秦朝虽然统一迅速,但昙花一现,到了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一个新名词悄悄冒头了。

在汉初,内部百姓对自己身份认知还是混乱的。按《汉书》的记载,很多人仍然以楚人、齐人、赵人自称,毕竟地方割据的痕迹深。而朝廷官方交流,尤其对外交流时,“汉人”这个词逐渐出现并被推行。

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起),朝堂上就出现过就“匈奴俗”与“汉俗”的辩论。这场辩论暴露了一个事实:汉朝统治者已经把“汉”视作自己文明的象征,而对周边异族加以区别。这种文化上的自觉,使得“汉人”这一身份标签开始获得政治加持。

但实际在民间,西汉初年,“汉人”这个称呼使用得还是很窄,只限于直辖区百姓。地方百姓依旧沿用旧有地域称谓,比如称自己为“楚人”、“齐人”,就像今天说自己是“广东人”、“湖南人”一样。

真正让“汉人”称谓破圈,是随着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即位)时代的变法。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削弱诸侯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统一货币,加强交通和贸易,打通南北市场。

在文化上,他独尊儒术,把儒家礼仪制度推向全国。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被绑在一起,“汉人”的地位逐渐固化

与此同时,外交上也带动了身份认同。西域诸国因汉朝强盛,不再称呼中原人为“秦人”,而改称“汉人”。《史记》中也记录了大量使节、兵马自称为“汉使”、“汉兵”的事例。

汉朝疆域扩大,文化输出深入,汉人这个称谓,从朝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四方,从内部认同到外部认可,才慢慢铺展开来。

然而,历史这条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很快,这个新名号也要跌一跤。

掉过坑,爬起来——“汉人”称谓是怎么稳下来的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混战期。随着曹魏、孙吴、蜀汉三国鼎立,原本统一的“汉人”身份又被撕裂。魏国人自称“魏人”,吴国人自称“吴人”,蜀地尚有些残余的“汉”字号召,但整体身份意识分裂严重。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后),局势更复杂。西晋建立后,中原短暂统一,但民族矛盾加剧。随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北方大乱。史书记载,这时中原人自称“晋人”,而不是“汉人”。

北方各族政权为了消解“晋人”的正统象征,刻意把中原华夏人称为“汉人”。北魏孝文帝(在位471年—499年)时期,为了进一步整合中原,推行汉化政策,把中原人正式称作“汉人”,以对抗“晋人”的文化认同。

北魏的废佛诏书里,出现了明确的“前世汉人”一词,表明汉人称谓在政治上被正式应用。

这种称呼,最初带有一定贬抑色彩。北齐书中记载,鲜卑武将常以“汉儿”作为蔑称呼叫中原士人,口气里满是居高临下的味道。

不过正如费孝通所说,民族名称通常是先有他称,再转为自称。北朝后期,随着民族融合,随着北方鲜卑人广泛

采用汉制,学习汉语,最终“汉人”称谓被普遍接受,自我认同也悄然成型。

到了唐代(618年以后),随着国家重新大一统,文化高度融合,唐律明文规定区分“蕃汉”,汉人正式成为中华主体民族的固定称谓。海外各国交流使节,也以“汉地”来指称中原地区,国际社会亦认可了这一新身份标签。

从夏朝的“华夏”,到秦朝的“秦人”,再到汉朝之后逐渐确立的“汉人”,这段改名史,写满了血与火,战争与融合,政治与文化交织的印记。

参考资料:

什么是华夏?华指“服章之美” 夏为“礼仪之大”.人民网.2015-01-12.

中国为什么叫“华夏”?.央广网.2015-12-15.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搜狐新闻.2020-07-18.

华夏代指中国的缘由.国学在线.2024-10-17.

何德章:汉族族称的出现与定型.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汉朝   汉人   齐人   称谓   中原   华夏   公元前   霸气   身份   民族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