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挡不住赚钱!中国最赚餐饮巨头全押预制菜,营收一个比一个猛

编辑|朝暮古今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直接将西贝莜面村送上热搜。

短短几小时内,这条微博引爆了全网对预制菜的大讨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强硬回应:“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然而,这场争议的核心并不在于西贝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而在于整个中国餐饮行业正在集体转向预制菜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内容信息可靠,部分情节为提升可读性或有虚构,仅供参考,望理智阅读

当时罗永浩的吐槽引发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集体质疑,而西贝的回应更是让这事态火速升级。

创始人贾国龙不仅放出话,要让全国370多家门店的后厨都对外开放,欢迎消费者参观,还表示要对罗永浩采取法律行动,态度相当强势。

这波操作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不少消费者兴致勃勃地跑去西贝门店看后厨。

可这不看还好,一看反而更疑惑了:冰柜里堆着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还有能放18个月的烤鱼。

大家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东西,算不算预制菜啊?

其实消费者和商家对“预制菜”的理解,压根不是一回事。

在普通消费者眼里,只要不是在店里现场烹饪的菜,都算预制菜;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连锁餐饮从中央厨房配送到门店的菜,并不算预制菜。

监管部门还有更明确的界定:预制菜得是以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加热后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像西贝这种中央厨房配送的模式,是被明确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的。

可规定归规定,消费者的想法却没变。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只要不是现场做的,那就是预制菜。这场争论,也实实在在暴露了餐饮行业标准和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不过,虽然西贝坚决和预制菜划清界限,但这丝毫没挡住预制菜市场一路狂奔的脚步。

数据不说谎,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直接冲到了485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3.8%,照这势头,2025年突破6173亿元根本不是问题。

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国餐饮行业都在悄悄拥抱预制菜。

别看大家对预制菜的讨论褒贬不一,可它早就成了餐饮巨头们藏在账本里的赚钱密码。

就说广东老字号广州酒家,2024年总营收56亿元,其中38亿元都来自月饼和预制菜。

像陈皮鸭、虾饺这些地道的传统粤菜,靠着气调包装技术,稳稳地摆上了全国300多个城市的超市货架,让各地食客都能尝到大牌粤菜的味道。

火锅龙头海底捞就更“狠”了,直接把旗下做预制菜的子公司颐海国际推上了资本市场独立上市。

2024年颐海国际营收突破90亿元,单说自热火锅,去年双十一当天就卖了超200万盒,如今预制菜已经成了海底捞除了门店堂食之外的重要盈利支柱。

百胜中国更是预制菜领域的老玩家了,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菜单上95%以上的产品都是预制的,就连大家常吃的早餐油条,都是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好再送到门店的。

去年肯德基更直接,干脆在门店里卖起了冷冻预制菜,光这一项业务就赚了12个亿,实力不容小觑。

其实餐饮业的账本很好算,现在一线城市的厨师,月薪随便就8000元起,核心商圈的房租每年还得涨15%,要是还靠厨师在店里“锅气炒菜”,根本撑不起几百家连锁门店的运营。

而预制菜能把食材损耗从15%降到5%,出餐时间从40分钟压缩到10分钟,这对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的连锁餐饮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而且对连锁餐饮企业来说,预制菜还能保证每家门店的菜品口味都一样,不用再过分依赖大厨,出餐速度快了,食品安全风险也降低了。

不过话说回来,中餐文化里最讲究的“锅气”、现场烹饪的烟火气,还有根据食客口味调整的个性化体验,在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中很难保留,这也让不少消费者觉得吃预制菜“不值这个价”,心里有落差。

最有意思的是,一边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吐槽声不断,另一边预制菜却活得越来越滋润。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刚突破6000亿元,2025年上半年新成立的预制菜企业就有6900多家,现在全国现存的预制菜企业已经超过7.4万家,市场规模正朝着8000亿元的目标猛冲。

资本市场对预制菜的态度则更理性,安井食品的预制菜收入增速超过110%,就算在预制菜争议风波里,股价还涨了23%。

叮咚买菜推出的“无添加系列”预制菜,半年就卖了10亿;春雪食品靠低油低盐的预制菜产品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一下涨了4倍多,预制菜的市场潜力肉眼可见。

而在这场预制菜浪潮中,米村拌饭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早年间,它还只是街头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可没几年功夫,就一路扩张到全国各个大小商圈,甚至走出国门,把店开到了新加坡,成了咱们中国预制菜快餐领域里相当有代表性的“帝国”。

说出来可能都惊讶,米村拌饭就靠着一碗普普通通的石锅饭,短短几年就开了1863家门店。

这连锁扩张的速度,跟咱们熟知的蜜雪冰城比起来都不落下风,蜜雪冰城以平价奶茶快速抢占市场,米村拌饭则靠着石锅饭在快餐界站稳了脚跟,扩张节奏堪称“神速”。

它能这么成功,秘诀其实特别简单,总结下来就三点。

第一,菜是预制好的,出餐速度特别快。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尤其是上班族,根本没多少时间等餐,预制菜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点完餐没多久就能吃上,不用浪费时间干等。

第二,店里的服务员态度特别好,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去吃饭的时候,看到服务员热情的样子,心情也会跟着变好,自然就更愿意光顾了。

第三,价格定位特别准,刚好卡在25到35元之间。这个价格区间特别讨喜,既不会贵到让人觉得奢侈,舍不得常吃,也不会廉价到让人觉得掉价,怀疑菜品质量,不管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都能轻松接受。

更特别的是,跟其他餐饮品牌不一样,米村拌饭一点都不避讳“预制菜”这个标签。

很多品牌怕消费者介意预制菜,都藏着掖着,可米村拌饭反而很大方,还在短视频账号里拍自家工厂的生产线,明明白白告诉顾客:“这不是偷懒,而是标准化。”

这种不装腔作势、坦诚面对预制菜的反向营销,反而戳中了年轻人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好感,大家觉得这家店实在,不搞虚的。

不过,虽然预制菜在市场上一路顺风顺水,卖得越来越好,但它面临的挑战也不能忽视。健康问题是消费者最担心的一点。

有不少预制菜为了追求口感,钠含量都偏高,要是长期吃这种高钠的预制菜,很容易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身体可没好处。

而且,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量营养流失。

就拿蔬菜来说,里面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特别怕热,加工时一加热,这些维生素就很容易被破坏;肉类里的蛋白,生物利用率也会降低,吃进去能被身体吸收利用的营养就变少了。

而且可能导致餐饮同质化。大家都用预制菜,菜品种类和口味容易变得差不多,不管去哪家店,吃到的东西都大同小异,少了很多新鲜感。

其次,还会削弱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传统烹饪讲究火候、刀工、调味的精准把控,很多手艺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可预制菜不需要这些复杂的技艺,长此以往,这些传统烹饪手艺可能就慢慢失传了。

另外,预制菜还可能让餐饮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大的餐饮品牌有资金、有渠道搞预制菜,能快速扩张,而小型餐饮企业没那么多资源,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之前西贝因为一些问题陷入风波,之后就开始“痛改前非”。

不仅多款核心菜品降价,还推出了100元无门槛代金券,部分门店的门头也从原来的红白配色改成了白绿配色,想给消费者新鲜感,挽回大家的好感。

效果也确实立竿见影,国庆期间北京多家西贝门店基本都坐满了人。

除了西贝,更多餐饮品牌在这场风波中也悄悄调整了策略。

比如老乡鸡,就把“预制菜标识声明”置顶,让消费者清楚知道哪些是预制菜;还有多家餐饮品牌开启了后厨直播,把后厨的情况展示给大家看,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虽然预制菜一直有争议,但似乎一点都没影响餐饮品牌赚钱。

中国的餐饮巨头们依然在全力押注预制菜,毕竟在效率和传统的博弈中,市场已经给出了选择,预制菜适应了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西贝降价、发优惠券后,门店又开始排队了

新华网——热点追踪|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界面新闻——预制菜终于有了官方定义!不能加防腐剂,中央厨房菜和主食类都不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美食   中国   巨头   餐饮   消费者   品牌   传统   菜市场   厨房   中央   餐饮行业   肯德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