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提起日本军国主义,很多人以为那是二战时期的产物,随着1945年战败已经烟消云散。
真相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从16世纪末丰臣秀吉喊出狂妄口号开始,到今天某些政客依然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这股思潮从未真正消失,只是换了层更隐蔽的外衣继续存在。

一个岛国为何能让整个民族陷入疯狂?
这套洗脑系统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1592年的日本刚刚结束战国乱世,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大业后并没有满足。
这个从底层爬上来的枭雄野心膨胀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他在给部下的信中直白地描绘出征服蓝图:三年拿下朝鲜,五年踏平中国,十年建立横跨亚洲的大日本帝国。
这不是酒后吹牛,而是真刀真枪地发动了侵朝战争。

当时的朝鲜根本挡不住日军的疯狂攻势,几个月内大片国土沦陷。
丰臣秀吉的计划看似要成功了,可他忽略了明朝的存在。
明军入朝作战后,日军连吃败仗,加上后勤补给跟不上,侵略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丰臣秀吉带着遗憾死去,但他种下的扩张野心却像种子一样埋在了日本的土壤里。

这场战争失败了,可日本统治阶层从此认定:要成为强国,就必须向外扩张。
这个逻辑在几百年后被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原始基因。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建立起一套非常奇特的社会等级制度。
官方把全国人分成四个等级:武士、农民、工匠、商人。
听起来好像很公平,实际上武士阶层享有的特权多到离谱。
武士可以随意佩刀,遇到平民不敬还能当街砍杀,这叫"试刀"。

一个武士家的小孩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各种军事训练,练剑术、学兵法、背诵各种武士守则。
他们被灌输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主君献身是最高荣誉,战死沙场比苟活人世更有价值。
这种制度维持了两百多年,整整几代人都在这个环境里长大。
武士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老百姓看到武士要下跪行礼,商人再有钱也得给武士让路,这种等级观念刻在骨子里。

关键是这套系统不光把武士培养成战争机器,还让其他阶层的人打心眼里觉得武士高人一等。
社会普遍认同"强者为尊"的价值观,谁能打仗谁就有地位。
这种思维方式为后来的军国主义铺平了道路。

1868年明治维新彻底改变了日本。
新政府学习西方搞现代化建设,表面上是要富国强兵,实际做的事情却很邪门。
他们把原本只属于武士阶层的那套东西推广到全体国民身上。
教育系统首先被改造。
政府规定所有学校都要开设军事训练课程,小学生要学队列操练,中学生要练习射击,大学生直接进行准军事化管理。

教科书里塞满了歌颂战争的内容,历史课专门讲日本如何神武,地理课教学生认识周边各国的资源分布,连算术题都是"一个师团有多少士兵"这类内容。
神道教被政府利用得更狠。
本来只是民间信仰的神道教被改造成国家宗教,天皇从普通君主被包装成"现人神"——活着的神。
政府强制要求全国建立神社,每个社区都得有,老百姓必须定期参拜。

学校每天要对着天皇肖像鞠躬,念效忠誓词。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几代日本人从小被灌输的就是:天皇是神,为天皇死是光荣,扩张领土是国家使命。
一个正常人在这种环境里泡十几年,思想不被扭曲才怪。

进入20世纪后,日本的对外扩张越来越露骨。
1904年日俄战争打赢后,整个国家陷入狂热。
政府把这场胜利宣传成"神国"战胜"白人列强"的证明,民族主义情绪被煽动到顶点。
军部势力在这个过程中急剧膨胀。
军人不光掌握军队,还能直接干预政治决策。

内阁大臣里必须有军方代表,军部不同意的政策根本通过不了。
军人在社会上地位崇高,穿着军装走在街上,老百姓都要敬礼问好。
东条英机这种人就是在这个时代冒出来的。
他从军校毕业后一路升迁,以强硬著称。
这人信奉的就是武力征服论,认为日本要生存就必须占领满洲、华北,进而控制整个中国。
他在军部的支持下步步高升,最后当上首相,直接把日本拖进全面战争的深渊。

战争期间的洗脑宣传登峰造极。
报纸天天报道前线"大捷",电台播放慷慨激昂的军歌,电影院放的全是战争片。
学校组织学生给前线写慰问信,工厂动员工人加班生产军火。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
这个历史性时刻本该成为日本彻底反思的起点,可日本政府玩了个文字游戏。
他们不说"战败",而说"终战",好像战争只是自然结束了一样,完全回避战败的事实。
更离谱的是战犯处理。
东京审判确实处决了一批战犯,但大量军国主义分子逃脱惩罚。
这些人脱下军装换上西装,钻进政界商界继续活跃。

靖国神社公然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供奉起来,变成右翼势力的精神圣地。
日本的历史教育问题更严重。
战后编写的教科书对侵略历史轻描淡写,南京大屠杀说成"南京事件",慰安妇制度直接删除,强征劳工的事实也被淡化。
年轻一代根本不知道祖辈犯下什么罪行,自然也就没有反省意识。

美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冷战开始后,美国需要日本当亚洲的桥头堡,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支持右翼势力。
原本该被彻底清算的军国主义残余就这样保留下来,成为日本政坛的一股暗流。

进入21世纪,日本右翼势力越来越猖狂。
2013年那件事特别有象征意义:安倍晋三视察航空自卫队,特意选择编号"731"的训练机拍照。
731部队是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细菌战部队,用活人做实验,犯下滔天罪行。
安倍这个举动明摆着是在挑衅,向右翼支持者释放信号。
靖国神社参拜更是成了惯例。

每年8月15日前后,总有日本政客跑去参拜。
他们心里清楚那里供奉着战犯,还要装模作样说什么"哀悼战争死难者"。
这种行为不断刺激中韩等受害国的神经,却在日本国内得到右翼选民的欢呼。
历史教科书审定制度被右翼势力把持。
凡是如实记载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都很难通过审查,美化侵略的版本反而大行其道。
学校里教的历史越来越偏离事实,年轻人对真相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别国的抗议是"无理取闹"。
网络时代右翼言论传播得更快。

日本互联网上充斥着美化侵略战争的内容,宣扬"大东亚共荣圈"是解放亚洲的论调。
这些观点在年轻人中有市场,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被篡改的历史教育,缺乏判断能力。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纵容也是问题。
西方国家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对日本右翼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扩充军备的动作越来越大,却没受到实质性制约。
这种外部环境让日本右翼更加肆无忌惮。
日本社会有个很独特的文化特征:重耻感轻罪感。
简单说就是他们在乎的是丢不丢脸,而不是做得对不对。
战败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犯了侵略罪,而是输了很丢人。
这种文化心理导致日本人的反应是想办法遮羞,而不是真心悔过。
承认侵略会让国家蒙羞,那就干脆不承认或者淡化。

道歉会显得软弱,那就尽量回避。
这种心态下,真正的历史反思根本不可能发生。
对比德国就看出差距了。
德国战后彻底清算纳粹,承认罪行,赔偿受害者,修改教科书,立法禁止纳粹言论。
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受害国下跪道歉,这种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
日本完全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文化基因里就缺乏这种自我反省的机制。

耻感文化还造成日本社会对历史真相的集体回避。
大家都知道侵略战争不光彩,但没人愿意深究,因为那会让整个民族难堪。
媒体不报道,学校不教,政客不提,久而久之真相就被埋葬了。
新一代日本人活在被美化的历史叙事里,对先辈罪行毫无认知。
这种文化缺陷是军国主义能够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

没有彻底的反思,错误的思想就会换个形式卷土重来。
今天日本社会表面上和平民主,骨子里那套强权逻辑、等级观念其实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住而已。
从丰臣秀吉的狂妄野心到今天右翼势力的沉渣泛起,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徘徊了四百多年。
这不是简单的历史问题,而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文化土壤和制度环境下形成的集体病态。
教育洗脑、神权崇拜、耻感文化,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制造出无数狂热的战争机器。

更可怕的是战后不彻底的清算让这股思潮得以延续,随时可能在适当条件下复燃。
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对日本右翼化倾向的警惕一刻不能放松,这不是仇恨,而是对和平最基本的守护。
信息来源:
《日本军国主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明治维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东京审判相关档案资料,国际军事法庭文献库
《战后日本政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本文部科学省历史教科书审定记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教育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