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白银市场,用一场“阶梯式暴涨”的行情,让曾经触手可及的投资品,变成了需要“按克抢购”的稀缺资源。
根据万得(Wind)数据的统计,从年初至10月16日,伦敦现货白银价格的累计涨幅已超过84%,COMEX白银期货的涨幅也同样超过80%。
深圳水贝市场公斤级银条的全面缺货,到中小商户需要提前三天全款排队订货的紧张局面,这场席卷全国的“白色风暴”正在重塑着人们对贵金属投资的认知。
白银正以破纪录的涨幅宣告其王者归来,价格甚至一度超越黄金的历史峰值。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推动这轮令人瞠目的上涨?
2025 年初至 2025 年 10 月的白银价格涨幅,堪称一场 “购买力缩水危机”。
以一线城市平均月薪 1 万元计算,2024 年初银价尚处低位时,1 万元可购买约 1428 克白银。
但到 2025 年 10 月,银价大幅上涨后,同样 1 万元仅能买到约 757 克白银。
一年多时间里,投资者的白银购买力直接缩水近 50%。这种显著的购买力差距,让不少投资者陷入 “越涨越买不起” 的焦虑中,曾经看似门槛不高的白银投资,逐渐变得 “高不可攀”。
小额投资者面临的困境更为突出,投资门槛的隐性抬升让他们举步维艰。
此前,100 克规格的银条入场成本约 700 元,普通工薪族稍加规划便能参与,可到 2025 年 10 月,100 克银条价格已升至 1300 元以上,涨幅超 85%。
更棘手的是,部分银行出于风险控制或资源调配考虑。
暂停了 100 克以下小额银条的销售,这让资金有限的小额投资者被迫转向杠杆更高的白银期货或相关基金产品。
而这类产品对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要求更高,无形中扩大了投资者的风险敞口,不少人陷入 “想投却不敢投” 的尴尬境地。
在银价持续暴涨的刺激下,投资者的决策困境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看到白银价格屡创新高,担心错过赚钱机会,产生 “不买怕继续涨” 的焦虑。
另一方面,又深知市场波动风险,害怕高位入场后价格下跌被套牢,形成 “买了怕被套” 的纠结。
有投资者无奈表示:“月薪刚到手,原本计划买些银条,可短短一周内银价又涨了 10%,工资增速完全跟不上银价上涨节奏。”
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非理性追涨情绪,在各类投资社群中,盲目跟风讨论、急于入场的声音此起彼伏,进一步放大了普通投资者的决策难度。
作为国内黄金珠宝产业的核心聚集地,深圳水贝市场的白银供需状况,成为此次白银热潮的 “晴雨表”,“一银难求” 的景象从银条成品蔓延至上游板料。
以往公斤级银条缺货已属少见,而 2025 年 10 月,水贝市场的白银板料竟出现 “按克抢货” 的罕见场景。
中小商户为拿到货源,需提前 3 天支付全款排队订货。
即便如此,部分规格银板的交货周期仍从原本的 1 周延长至 1 个月以上。这种全链条的现货紧缺,让水贝市场的白银交易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
紧缺的市场环境,也催生了中间商的囤货与投机行为,进一步扰乱了正常交易秩序。
部分水贝商户为牟取更高利润,突破常规备货量,将银条库存从满足月度需求的 2 倍,大幅提升至 5 倍以上,人为加剧市场供应紧张。
更有甚者,开展 “空转交易”银条未实际出库。
仅通过签订转让合同的方式多次加价转手,制造出虚假的市场紧缺假象,导致白银实际交易价格与合理价值偏离,普通投资者和合规商户深受其害。
面对市场乱象,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迅速行动,及时出台措施遏制过度投机。
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第一时间发布《关于规范白银交易的倡议》,明确要求会员单位公示真实库存,杜绝虚假宣传和恶意囤货行为,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同时,部分商业银行也积极响应,对白银产品实施限购政策,规定每人每月购买量不超过 5 公斤,从需求端控制过度抢购。
这些举措的落地,有效缓解了市场投机氛围,为混乱的白银交易市场注入了稳定因素,助力市场逐步恢复正常秩序。
2025 年的白银价格走势,并非一蹴而就的单点爆发,而是呈现出 “阶梯式跃升” 的鲜明特征,每一轮上涨都突破前一阶段的震荡区间。
除了 10 月引发市场狂热的集中暴涨,年初的行情已埋下伏笔 ,1 月 17 日、18 日沪银主连合约连续两日录得 3.10% 的单日涨幅,为全年走势奠定强势基调。
年中虽进入短暂盘整期,但并未出现大幅回调,反而在震荡中积蓄能量,最终在年末迎来爆发。
形成 “年初冲高,年中盘整,年末爆发” 的完整上涨周期,这种节奏让市场始终处于 “追涨怕套、观望怕踏空” 的紧张状态。
若聚焦 10 月的短期行情,白银价格的暴涨节奏更显极端,单日波动幅度远超市场预期。
10 月 14 日沪银主连合约单日涨跌幅达 4.22%,10 月 16 日再度大涨 3.97%,短短三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超 8%。
对比 2024 年同期 “单日涨幅多在 2% 以内” 的渐进式上涨。
2025 年 10 月的行情更具冲击力,不少投资者因未能及时跟上节奏,眼睁睁看着账面潜在收益缩水,也有部分高位追涨者在短期波动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国内外白银价格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形成 “全球同涨” 的格局。
国内沪银主连合约的阶段性高点,与伦敦现货白银、COMEX 白银期货的新高时间点高度重合。
10 月 16 日国内银价突破 13 元 / 克时,伦敦现货白银同步突破 58 美元 / 盎司,两者价差缩窄至历史低位。
这种紧密联动意味着,国内投资者已无法仅关注本土市场,需同步跟踪全球宏观经济、地缘政治等影响国际银价的因素,投资决策的复杂度显著提升。
白银价格的剧烈波动,首当其冲冲击着终端交易市场,水贝市场 “一日三价” 的现象成为常态。
2025 年 10 月 16 日当天,水贝现货银价上午报价 12.8 元 / 克,午后受国际银价上涨带动飙升至 13.2 元 / 克,傍晚结算价较开盘时涨超 3%。
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商户普遍采取 “即时报价、即时成交” 模式。
甚至出现 “客户议价过程中价格已上涨” 的情况,不仅增加了交易双方的沟通成本,也让中小商户的盈利稳定性受到挑战。
上游供应链同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原料运输到生产环节均处于 “极限运转” 状态。
白银冶炼厂为满足市场需求,开启 24 小时三班倒生产模式,即便如此,原料短缺问题仍未缓解。
从甘肃、云南等白银主产区运往深圳的原料运输车辆需优先调度,部分运输公司甚至临时增派冷链车辆(防止白银氧化)保障运输。
更棘手的是,部分工厂因银锭铸造所需的辅料短缺,产能利用率仅能达到 80%,即便满负荷生产,仍无法填补市场供需缺口。
面对白银紧缺与价格高企,下游首饰企业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推动替代材料需求短期激增。
深圳水贝周边的合金材料厂商订单量环比增长 300%,银铜合金、镀银材料成为主流替代品,部分企业甚至尝试用 “银包铜” 工艺降低成本。
但终端消费者对替代材料的接受度普遍较低,仅约 20% 的消费者愿意购买非纯银首饰。
这导致不少首饰企业陷入 “用替代材料怕滞销、用纯银怕成本过高” 的两难,产业链上下游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从普通投资者 “工资追不上银价” 的困境,到水贝市场 “一银难求” 的乱象,再到阶梯式暴涨的价格走势与产业链的连锁冲击。
2025 年的白银热潮既是一场财富机遇,也是一次市场考验。白银市场的高收益始终伴随高风险,理性看待价格波动、做好风险控制,远比盲目追涨更重要。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