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乌冲突的历史渊源与经过
作者:国际关文化学者 郑文明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
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联系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深厚且复杂,涉及民族、文化、宗教、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其关系可追溯至千年前的东斯拉夫文明,并在不同历史阶段经历了合并、分离与冲突。以下是综合历史脉络的关键要点:
1. 共同的东斯拉夫起源
基辅罗斯时期在9-13世纪:乌克兰与俄罗斯同属东斯拉夫人,发源于基辅罗斯于882年建立,这是东斯拉夫文化的核心。基辅罗斯的鼎盛时期由弗拉基米尔一世受洗东正教及其子统治,奠定了共同的宗教与文化基础。
蒙古入侵与分化:13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征服基辅罗斯后,东斯拉夫人逐渐分化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莫斯科公国崛起为俄罗斯中心,而基辅沦为边境地区,乌克兰意为“边境人”成为波兰、立陶宛等国的争夺对象。
2. 沙俄时期的合并与矛盾
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和约》: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为反抗波兰统治,与沙俄结盟,东乌克兰即第聂伯河左岸并入俄罗斯帝国,开启了俄乌“结盟”时代。但乌克兰自治权逐渐被沙皇削弱,俄罗斯化政策加剧了文化压制。
18世纪瓜分波兰:叶卡捷琳娜二世联合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将西乌克兰纳入俄罗斯版图。至18世纪末,90%乌克兰人生活在沙俄统治下,但西乌克兰因天主教信仰与俄矛盾更深。
3. 苏联时期的整合与创伤
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作为创始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西乌克兰则在二战后通过苏德瓜分波兰并入。斯大林时期推行集体化与强制征粮,导致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死亡数百万人,成为乌克兰反俄情绪的历史伤痕。
1954年克里米亚划归:赫鲁晓夫为纪念俄乌合并300周年,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给乌克兰,当时属苏联内部调整,埋下日后领土争议的伏笔。
4. 独立后的冲突与地缘博弈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从苏联分离出来独立后,东西部矛盾凸显,即东部亲俄,经济依赖俄罗斯能源,而西部亲欧,追求融入欧盟/北约。1997年《乌俄友好条约》承认克里米亚属乌,但2014年因乌克兰反俄转向亲西方,造成俄乌冲突,俄罗斯因此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乌东受乌克兰亲西方政府打压的俄族顿巴斯地区独立,彻底撕裂两国关系。
2022年全面战争:乌克兰亲西方政权的反俄及其成为北约东扩的前锋,触及俄罗斯的安全底线,俄以“去军事化”为由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冲突持续至今。顿巴斯四地“入俄公投”进一步激化两国矛盾。
5. 文化宗教与身份认同分歧
语言与宗教:乌克兰西部受波兰影响以天主教为主,东部以东正教和俄语为主导。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推行“去俄化”政策,如限制俄语使用,而俄罗斯则强调“同一民族”叙事,试图维系影响力。
历史叙述差异:俄罗斯视乌克兰为“小俄罗斯”,强调共同起源;乌克兰则主张基辅罗斯正统性,将沙俄与苏联统治视为殖民压迫。
总之,俄乌关系是民族同源性与地缘竞争交织的结果:从基辅罗斯的辉煌到沙俄扩张,从苏联的整合到独立后的中主到对抗,历史积怨与大国博弈使两国关系始终在“兄弟”与“敌人”间摇摆。当前冲突不仅是领土争端,更是两种文化认同与区域主导权的终极较量。
二、乌克兰的转向
2014年在西方助推下的“广场革命”是乌克兰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分水岭。当时,民选的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在西方的策动的政变当中被迫赶下台后,2014 年5 月25 日,乌克兰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商人兼政治人物彼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以约 54.7 % 的得票率当选,并于 6 月7 日正式宣誓就职,成为乌克兰第五任总统。
1、波罗申科的举措
因亲俄的民选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政变赶下台后,2014年5月政变后上任的亲西方商人总统波罗申科迅速倒向欧盟与北约,乌克兰从此放弃了长期奉行的“中间”路线,明确把加入欧盟和北约写入宪法,标志着乌克兰从“中立”转向“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引起了俄罗斯的警惕和不满。
在政策层面,乌克兰亲西方的波罗申科政府转向采取了以下几项关键举措:
2014年12月,乌克兰议会通过修改《国家安全原则法》和《对内对外政策原则法》,正式放弃不结盟地位。
乌克兰政府的一边倒地转向西方,直接导致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军事吞并,随后造成乌东俄族顿巴斯地区的武装冲突。
为解决顿巴斯冲突,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法国、德国、乌克兰领导人举行会谈后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发表讲话称,参与明斯克会谈的领导人已就乌克兰东部停火达成了协议,该协议自2015年2月15日午夜起生效。
普京在参加完近16个小时的会谈后对媒体还表示同意撤离重型火炮,并认为乌克兰应该进行宪法改革,以尊重乌东部民众的权利。
克里姆林宫表示,四国领导人确认尊重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四国领导人支持欧盟、乌克兰和俄罗斯继续就天然气供应举行谈判;此外,四国领导人同意举行例行会议,以确保贯彻明斯克协议。
克里米亚危机让乌克兰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促使基辅政府把俄罗斯视为“现实军事威胁”,并在2015年通过《国家军事学说》将恢复加入北约列为国家战略目标。
2、泽连斯基的上台及其举措
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是犹太血统的一名喜剧演员。2019 年4 月21 日的乌克兰总统大选在第二轮投票中,他以约 73 % 的得票率击败时任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随后泽连斯基于 5 月20 日正式就职成为乌克兰第 六任总统。此后,他在国内外推动反腐、深化与西方的合作,泽连斯基在2019年又进一步将加入欧盟和北约写入宪法。
安全合作深化:泽连斯基上台后,积极邀请北约在乌克兰境内举行联合军演以威慑俄罗斯,并签署多项防务合作协议,争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援助。
价值观对接:乌克兰在外交语言中不断强调与西方的价值观一致,捣毁与前苏联即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宣称自己在为“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而战”,以此取得并强化与欧盟、北约的政治绑定,进一步招致俄罗斯的安全关注和极大不满。
乌克兰的这些转变和举措使其在地缘政治格局中,迅速转变为西方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阵地。而西方国家则视乌克兰为“欧洲安全体系”的关键支点,尤其是北约在东欧的扩张计划中,乌克兰的加入被西方视为填补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安全真空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俄罗斯将乌克兰的西向被视为对俄安全的直接威胁,在多次交流、劝导和警告及谈判无效的条件下,最终导致其在2022年2月27日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也进一步凸显出乌克兰作为俄乌冲突前线的角色。
美欧在乌克兰冲突爆发后向乌克兰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和财政支持,名符其实地使乌克兰成为西方对抗俄罗斯的前沿阵地。
总的来看,乌克兰自2014年起的亲西方转向,并触及俄罗斯的安全底线,是导致乌克兰领土危机、国内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而西方的援助和推动加据了俄乌的矛盾并最终造成军事冲突。乌克兰本可以欧俄两边协调得利,但亲西方政权通过制度改革、与西方的军事合作和价值观对接,将自身定位为西方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阵地,并在随后爆发的冲突中承担起了西方对抗俄罗斯的前锋角色。乌克兰为了讨好西方,竟然背叛兄弟历史情结,造成俄乌军事冲突;其国家战略的错误和轻信西方的承诺,形成对西方的依赖与国家主权的丧失,必然导致国家发展和民众利益的巨大损失。
.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