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开9万家店!沙县小吃凭啥征服中国人,爆火30年,3个现实的原因

你可能没去过福建沙县,但一定在街头见过“沙县小吃”的招牌。

这个县城常住人口才9万多户,却把小吃店开遍全球,足足9万多家,是麦当劳的2倍、肯德基的3倍!

当其他餐饮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沙县小吃却用30年稳扎稳打,靠几十平米的小店渗透城市每个角落。它到底靠什么做到的?

第一个原因:最初的沙县小吃,是被逼出来的生路。

上世纪90年代,沙县人多地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还因民间融资崩盘雪上加霜。

时任村主任的俞广清,偶然看到有人卖扁肉赚钱,便带着亲友学手艺,跑到福州开了第一家店。

他用“一元管饱,五元吃好”的招牌吸引顾客,没想到月收入就有500元,快赶上当时沙县人均全年收入。

这一下点燃了村民的热情,1995年村里三分之一的人都出去开小吃店,靠夫妻店、亲属帮带的模式,在治安混乱、收容制度未取消的年代,硬生生在外地站稳了脚跟。

更关键的是,当时餐饮业只有国营饭店和单位食堂,沙县小吃靠着出餐快、价格低、品类多,刚好填补了街边快餐的空白,一下抓住了市民需求。

第二个原因:沙县政府的“神操作”,让小作坊变成大品牌。

看到村民靠小吃赚钱,县政府没有袖手旁观,1997年专门成立小吃办和同业公会,注册集体商标,还搞起“大篷车推广”,开着皮卡车带锅碗瓢盆,在福州、厦门等地现场做小吃。

这波操作不仅打响了品牌,还帮店主降低了入行门槛。

2002年,为了走出福建,政府选定上海当“桥头堡”,设立“沙县小吃之家”,帮店主找店铺、解决落脚问题,最快的店主12小时就能定好店。

短短一年,上海的沙县小吃从8家涨到780家,之后更是从长三角扩散到京津冀,2008年全国门店突破1.8万家,10年涨了近10倍。

那时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4倍,开小吃店的老板买房都能拿现金,比干部还阔气。

第三个原因:从单店到产业链,沙县小吃还在升级。

随着门店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往上游走。

2004年,在北京开了3家店的老板发现南北顾客都爱自家酱料,干脆回沙县开厂生产辣椒酱、花生酱,1小时能产3000瓶。

政府也顺势打造小吃产业园,建中央厨房,还有企业搞起创业培训,光培训就带动上万人就业。

如今的沙县小吃,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作坊,而是形成了“生产在沙县、销售在全国”的产业链,甚至有人在座谈会上,手机还不断收到支付宝、微信的收款提醒。

30年过去,沙县小吃没靠高端营销,也没搞复杂套路,却成了中国餐饮的“常青树”。它靠的是普通人想赚钱的韧劲,政府精准的引导,还有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

对食客来说,深夜里一碗热气腾腾的拌面,是城市的烟火气;对沙县人来说,这碗面里装着的,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上头条 聊热点##财经##热点##消费##我要上头条##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美食   沙县   小吃   现实   中国人   原因   小吃店   政府   店主   热点   福州   福建   建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