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咱小区的李叔最近去世了,你知道吗?”
黄阿姨提着菜篮,与楼下大爷闲聊,不禁叹了口气:“李叔年纪也不大,可他烟酒不沾,怎么还……”
而就在不远处的棋牌桌上,赵大爷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香烟,一边灌下一口白酒,还自豪地说:“我天天抽烟喝酒,这不,身板倍儿棒,活到七十多了!”围观的大爷大妈忍不住嘀咕:“难道,烟酒不沾反而活得短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我家谁谁抽烟喝酒还活到九十多”、“听说烟酒少沾易生病”,这些说法让人一头雾水,到底该信哪一条?
其实,北大一项覆盖14万人、为期12年的权威研究,已经用数据给出了明确答案:不吸烟、不饮酒的人,平均寿命比烟酒不忌者多出至少6.3年。
这背后的科学逻辑,比你想象得更扎实、更值得深思。赵大爷的“硬朗”只是个例,你,敢拿自己做类似的“孤注一掷”吗?
烟酒对寿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真有这么绝对吗?又该如何科学看待“烟酒文化”与健康的边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事实的真相。
在门诊室里,经常有年轻人“抱怨”自己不沾烟酒反而担心寿命不长。有医生坦言,这背后是“个案迷思”在作祟。其实,个别吸烟饮酒者长寿,并不代表烟酒对健康有利,更多恰恰相反。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队列研究,用14万人、12年时间追踪,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不吸烟、不饮酒的人,寿命平均长6.3年以上。
吸烟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提高48%,其中心血管病、肺癌等疾病尤甚。长期饮酒会让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6%,对肝脏、胰腺、大脑等器官损伤显著。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指出,全球没有“安全的酒精摄入量”,饮酒对健康的伤害无法回避。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清楚列出,吸烟、饮酒属中国成年人可预防死亡的头号风险行为。
烟草中含有70多种致癌物质,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增加;酒精则直接损伤肝细胞,使肝炎、脂肪肝和肝癌风险快速上升,还会扰乱神经、影响睡眠、加重动脉硬化。
你还觉得“偶尔喝一点、抽几根不碍事”吗?
当然,健康远不只“不抽烟不喝酒”这么简单,科学研究发现,还离不开下面三点:
饮食清淡、拒绝“三高”陷阱
高油、高盐、高糖无形中提升了血脂、血压、血糖水平,加速血管老化。权威建议,每天食盐摄入应控制在6克以内,多吃全谷杂粮、蔬果、豆制品,让肠道充满活力。
规律运动,别让身体“生锈”
长期静坐就像给自己“拉条命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步行、骑自行车)每周150分钟以上,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等慢病风险。别小看的一点点汗水,背后是寿命的加分项。
情绪稳定、心态阳光
科学家发现,持续焦虑、抑郁是慢性病和早亡的重要推手。学会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社交关系,不光让大脑年轻,还能降低心梗、卒中的几率。
“慢性杀手”并不只是说说而已。根据《中国健康老龄化报告》,超70%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有长期烟酒史。吸烟饮酒不仅让疾病发病风险提升,还直接拖累了晚年生活质量,包括中风后丧失自理能力、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慢阻肺等:
早亡及并发症多发:专家统计,抽烟者平均寿命减少8-10年,饮酒者肝硬化率提升3-5倍。
患病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肢体无力、记忆减退、行动迟缓,日常生活甚至无法自理。
子女家庭负担加重:慢病晚年不仅苦了自己,更牵连家人、影响幸福。
比“不戒”更糟糕的,是“没有戒到位”
医生反复提醒:只有真正“远离”,才能切实降低患病和早亡风险。就像投资未来,“割舍”烟酒是结余健康的储蓄,而犹豫和自欺欺人,却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
烟酒无论何时戒掉都不晚,但要做好:
坚定目标
向家人、朋友公开表态,争取支持。
转移注意力
用运动、阅读、社交代替吸烟饮酒的习惯环节。
管好情绪
碰到不良情绪时,不靠烟酒排压,可试试冥想、散步、与朋友倾诉。
定期体检
及时监测肝肾功能、血压血脂指标,给自己信心和正向反馈。
知难而进
如果一时难戒,也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循序渐进,打破习惯的枷锁。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全球酒精与健康状况报告》
《中国健康老龄化报告》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