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闭幕,在这一次会议上,关于“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的消息也是备受大家的关注。
不过,其实为了建立小行星防御系统,我国的“复眼”也在继续推动之中,并且扩大未来小行星对地球影响的提前预警,所以,为了避免未来小行星的影响,我国也在全面提速其项目计划,因为一旦小行星撞击,那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我国多方面进行发展研究,这完全正常,并且在国外也在开展,其美国宇航局(NASA)此前也就进行了该计划,我国也在提出,可以说不为别人,为自己也算是提出防御要求了,那到底怎么回事?下面就详细看看。
前面的说明已经指出了该问题,其实就是为了加强对太空影响的安全系数,因为在太空之中,存在太多的小行星了,一旦撞击地球,就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根据2021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已经发现了2000多颗这种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其中直径超过1公里的就高达850多颗。
所以,任何一颗都可能带来地球威胁,而在他们带来影响前,我们必须加大防御才行。
当然,在历史上出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也不少,就是最为典型的就是“恐龙灭绝”的事件,在多次的研究情况之下,都认为当年恐龙灭绝就是来自小行星的撞击。
而且过后,《自然》杂志也发表了研究,深埋在大西洋海底的小行星撞击坑的新图像并证实,位于大西洋海底300米以下、直径9公里的纳迪尔陨石坑,是由一颗小行星在大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造成的。
据判断,这颗小行星的宽度为450至500米,它撞击地球的速度约为每秒20公里,即每小时72000公里。
同时,除了恐龙灭绝之外,在这些年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情也有,只不过都不大,并且大部分都是在太空出现了分解,产生的火流星现象,部分陨石也有落到地球的。
比如2022年,浙江多地出现“火流星”,并且在事情发生之后,据金华浦江宣传部发布的消息,有村民在金华浦江发现第三处陨石碎片,经测量重约3.4两,初步推测陨石坑可能在杭州富阳,还有此前的青海玉树出现火流星撞击事件等等。
这些都说明了地球比想象的危险,并不是说没有,而是它的到来影响有多大、所以,在发生之后,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过程。而我国就是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从方法,方案上来讲,跟美国的比较类似以,就是发射探测器,然后进行对小行星撞击,然后改变其轨道,然后掌握这一项技术,如果未来有小行星带来影响,那就可以彻底解决,改变这个问题。预计是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交会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动能从而改变小天体的轨道。
比如,目前计划能够改变3到5厘米的轨道,让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之内不能够再撞击地球。
所以,我国应该就是按照这个方案来做,整个构造计划模式就是——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其实就是跟美国的方案比较类似,美国此前进行小行星撞击,也是采取的这种,伴飞观察,然后撞击小行星,从而改变轨道,虽然大家选择的小行星不一定是说要将其作为目标,就要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其主要目的还是能够掌握该技术,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所以,期待我国早点启动该计划,实现我国航天领域上的新突破,我们不做第一,但也要做到好好技术掌握。
而且,除了直接性的采取方案之外,我国其实为小行星撞击还做了一些工作。
这个项目对我国来说,就是小行星方面的重大利器,其属于我国“深空探测雷达”,该项目是由很多小天线合成一个大天线,对于电磁波自发自收,能观测到小行星。
可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科技创新研究。
所以,其实也就是我国打造小行星防御的关键,那到底有多强呢?整个项目分为3个周期推动,其中第一个周期已经完成了:
所以,中国复眼的实力不可小觑,在第二个周期完成之后,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都可以直接知道,并且绘制图像,这对我国精准把控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变化情况来说,完全是了如指掌。
如果未来真的还发现了一部分关于具有影响的小行星,那我国直接锁定,配合预警,然后进行对小行星方向的改变之后,就可以实现对小行星的方向改变。
这样的话,就算是有威胁,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空间,然后来进行方案的应对。这就是它建设的好处。所以,期待早点完成建设,反正我国还有2期工程的建设,这时间,任务的推动应该会很快了,今年说不定就要宣布2期工程结束,拭目以待吧。
#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