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传来许倬云先生逝世的消息,5日无锡泼天大雨。中午出去找个资料,阴云压顶,雨滴淅沥,车至太湖大道金匮大桥,雨如盆倾,四野骤暗,雨刮器开二挡也几乎不管用。我不愿相信的是那么一位睿智渊博的学者,活力洋溢、意志强大的老人,竟然就这样走了。
许倬云说过:无锡是个富有人情味的地方。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无锡都是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他在《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里提到:家乡不是地理,家乡是亲情的传递。1930年我生在厦门,在厦门的时候每年要回到无锡,后来我们就搬到了湖北荆州沙市,也是每年都要回家的,所以我对无锡是归少离多。这种温暖和怀念,后来升华为我对中国的感情,对中华同胞的感情。我九十六岁,身体已经瘫痪,此生应该没有可能回来了,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以某种方式回去。
许倬云家族的老宅原在无锡崇宁路7号,是无锡名门之一。无锡许氏有两支,许倬云家族是清代乾隆年间迁居于此的,另一支许氏迁徙无锡更早,被俗称为本地许。2006年,许倬云家族在无锡聚会,许先生写了一篇《祖德宗风——无锡许氏既翕堂家族略述》,概要简述这一支许氏从河南迁福建1000多年、再迁无锡两个半世纪的历史。许先生说:“这次2006年的家族大聚会,突破传统男女分野,凡我骨肉,不分内外,欢聚一堂,实为空前盛事!爰将家中故实,取其梗要,叙述如上。”
据许倬云探索家族历史渊源,许氏由姜姓的文叔受封许地而来。唐代末期,迁闽始祖许陶随王审知兄弟进入福建,王审知获唐室封为节度使,后自称闽王。许陶的官职是参赞大夫,同知枢密院,赠太子少师,封崇国公。迁锡始祖为二十八世许松佶,家谱尊称为青康公。许松佶于康熙晚年踏入仕途,以佐员管理库房。雍正五年,被推荐参加廷见,三篇时事对策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受命出任山西夏县知县,后不断提拔,曾两次担任江苏布政使。乾隆二十二年,许松佶卸任后定居无锡。在苏州也购置房产,让长子一房居住,四子、五子、九子、十子则随父母居无锡。许倬云说:“我家堂名既翕,取《诗经》兄弟手足和谐之意。我家自迁锡以来,全家共住一宅,从未析产分家。苏州大房衰败之后,也奔来锡宅。”
许倬云家族是五子这房之后,其父许凤藻是三十五世,先求学于无锡竢实小学,后报考南洋海军学堂,毕业后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官至少将。许凤藻曾陪同孙中山视察长江,并进言海军基地建设和上海港开发。北伐成功后,许凤藻转任文官,先后出任厦门海关监督、荆沙关监督,抗战爆发后,出任第五战区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倬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儿时在湖北荆州沙市,都是因为随父亲宦海行旅所致。直至抗战胜利,许凤藻受命管理全国引水事务,到上海处理港口巷道,才让许倬云回到无锡老家,并进入辅仁中学读书。
许倬云在跟着父亲宦海行旅的那些年,并未正式入学读书,只是偶尔得到父亲的教诲和自学,亦从未学过数学和外语。当时辅仁中学从上海迁回无锡,允许许倬云旁听,但要求第一学期功课全部合格。据他的同学庄为其教授回忆:“当年我们全班有40个同学,看到来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同学,不但没有歧视他,相反都十分同情他,爱护他,千方百计帮助他,老师也特别关心他。我们还安排4个功课较好的男同学坐在他周围专门帮助他,使他勇敢面对学习,克服学习困难,尽力去攻克数学和外语关,他勤奋的学习精神也使同班同学十分感动。在第一学期考试中,许倬云不但数学外语全部及格了,而且在语文课程还取得了极优的成绩。到高二时,竟将功课全部赶上了同班同学,有的还超过了同学。”
从1946年至1948年,许倬云在辅仁中学读了三个年头,在这儿他读到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引发了对史学的浓烈兴趣。此时钱穆正在江南大学当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许倬云的父母本来想让他读完中学就去读江南大学,那就很可能成为钱穆的弟子,可惜,这个人生取向被历史进程打断了。但即便如此,辅仁中学始终是许倬云心中的一段美好,他的《许倬云谈话录》一书单列一章“辅仁中学”,他说在辅仁中学就读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大受教益的三年,大力赞扬辅仁的办学方针与教学方法,认为辅仁中学的办学宗旨和辅仁学风具有东林精神。他说道:辅仁中学用的教材一半是英文版,老师教的课是经世之用,辅仁老师教我们的是实学,我们的老师都能教别的课,堪称全能,真是了不起。他们有能力在大学任教,但他们宁可在无锡教家乡的子弟,真是全心全意奉献。
许倬云对辅仁中学的感恩,充分表现在他对同学聚会的态度上。2005年,辅仁中学49届校友发起48、49、50三届校友聚会,祝贺辅仁中学恢复校名一周年,许倬云欣然如期回到无锡参加活动,这是他离开辅仁56年后第一次返校。据与会同学回忆,他不仅把许多老同学的名字记在心里,还大谈当年在辅仁中学受到东林精神的熏陶与教育,学习高攀龙、顾宪成的民族骨气和斗争精神,是东林精神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2009年11月,许倬云又一次回到无锡,与老同学们聚会,这一年同学中许多人已年届80岁,聚会地点就在辅仁中学老校址一墙之隔的东林书院,老同学们在东林书院的石牌坊下拍了集体照留念。据参加接待的文化官员说,许倬云在听取东林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特别用心。201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许倬云的口述史著作,书名为《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显然出自东林书院的那副名联。
2009年,许倬云与辅仁中学同学合影。钦嫣摄
这次80岁聚会的宴席摆在鸿运饭店,这是一家知名本帮菜馆。席间,许倬云说起,无锡有一道家常名菜“生麸酿肉”,从前经常吃妈妈做的,不知无锡饭店里还做不做?负责接待的时任文化局局长叶建兴对此事记忆深刻,他回忆道:“在鸿运饭店用餐,品尝地道家乡风味,先生甚为愉悦。席间,先生动情提及对母亲的思念,言道每逢佳节,母亲必亲自下厨。享用过大荤之后,母亲总会做一道‘生麸酿肉’——即在生麸块上切开小口,塞入肉末煮汤,出锅前再撒上一把绿莹莹的豆苗。这道在当时锡城极平常的家常菜,几乎家家厨娘皆能为之,却深深承载着先生对母亲、对故土、对儿时岁月的无尽追忆。听闻此言,我旋即与鸿运饭店徐总商议能否重现此味。令人感动的是,鸿运团队行动迅捷,立即前往学前街菜场购得新鲜生麸。不消多时,一碗热气蒸腾、豆苗青翠的‘生麸酿肉’便端至席上。望着这道魂牵梦萦的家乡菜,许先生眼中顿时泛起晶莹泪光……”
网上有一个视频,是钱文忠教授与许倬云先生的对话,许先生用无锡话问:我问一句啊,无锡现在还有没有人懂得生麸面筋塞肉?钱文忠用普通话答:有啊,我最喜欢吃这个,无锡的油面筋是最好的。这个视频录制于许先生94岁时。无锡人都明白,油面筋塞肉和生麸面筋塞肉完全不是一回事,许倬云始终念念不忘母亲料理的无锡家常美味生麸面筋酿肉,早已成为铭刻于他心里挥之不去的乡情。
虽然许倬云仅有近三年时间完整地生活在无锡,其他居住都是零散和短暂的,但他对无锡的观察和体验是深刻而清晰的。他记得无锡老家位于城中东河头巷,前门后门都有河,过年时河面船只往来,乡下的船摇来城中送油、送米等物品,十分热闹。还记得在乡下看田的农夫会到城里替他们磨粉、蒸糕,孩子们会抢着吃糯糯甜甜的米粉。他看到老无锡有士绅出资出力分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如捐助职业训练所、修桥补路、与盗匪谈判保境安民等,以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希望无锡能恢复这一传统,鼓励有识之士共同担起社会责任。
许倬云认为从前无锡文风盛,但不注重科举诗文,无锡人念书首先是为了有用。他祖父喜欢数学,宁可不考科举。曾祖父秀才不第,自修医学成为儒医,免费为乡人看病。无锡还多出实业家、数学家,士大夫世家也会参与实务工作,实用之才众多。他还认为无锡经济发达且文风很盛,他关心无锡教育事业,建议加强高校人文学科建设,恢复国学专修馆,多创办省级重点中学。他希望无锡有更大规模的文化场馆,推动民间藏家助力场馆建设,还建议建设音乐类专门演出场所,举办高品质文化活动。对于无锡的城市开发建设,他建议邀请优秀建筑师设计典范式新建筑,使其成为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城市。
在写完这篇短文之前,我向无锡的学者和文友们提了一个问题:能否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说许倬云的史学研究意义和价值,以及许倬云的精神意志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收到不少精彩回答,择出无锡作家协会副主席陆阳的两联答题,引来作为此文的结尾:
史学研究意义与价值:跨学科融古今勾连文明脉络,破陈规重庶民解构华夏基因。史鉴开新。
精神意志意义与价值:身历沧桑凭孤笔写就江河万古,心涵悲悯以寸丹照破尘网千重。赤心照世。
原标题:《许倬云的无锡:我还可以以某种方式回去》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来源:作者:吴歌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