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巨头开始慌了,中国造不成光刻机,但是要造一个光刻工厂!

2023年初,彼得·温宁克在ASML财报会上说:“出口管制会促使中国成功开发出自己的技术。”

这句话中一部分因素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当时中国市场占据ASML总销售额的15%,是该公司不可忽视的客户群体。这一比例甚至一度攀升至46%。

这么大一棵摇钱树,就这样在美国的压力下断了。

2024年一季度,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财报上出现了一个让管理层坐立难安的数字:对华销售额占比飙升至49%,中国连续三个季度成为其最大市场。

这个数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家全球光刻设备霸主的尴尬处境,一边是美国持续施压下的出口管制枷锁,一边是中国市场这块不得不抓的"摇钱树"。

新任CEO富凯上任后在《华尔街日报》采访中直言不讳:"施加的限制越多,就越会促使对方自力更生。"

这句话与其前任温宁克的警告如出一辙,2023年初温宁克就在财报会上敲过警钟:"出口管制会促使中国成功开发出自己的技术。"

ASML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回溯到2023年,当出口封锁的风声刚透出来时,中国客户立刻启动"战略性囤货",短期内让ASML的订单量激增,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提前透支未来市场。

更让ASML揪心的是其在中国的维护业务,数千台已部署设备的定期保养和零部件更换,早已成为公司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一旦连这些服务都被政治力量限制,ASML与中国市场最后的纽带也将断裂。

温宁克在2023年9月的行业论坛上说得很实在:"中国有足够的人才,也有足够资源找到替代方案。"

当时不少西方媒体还将其视为商业游说,直到清华大学的SSMB-EUV方案逐渐浮出水面,人们才意识到这位老CEO的预判有多精准。

传统EUV光刻机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核心卡在极端小型化的光源系统上。

ASML用了几十年时间,整合了全球供应链的顶尖技术才实现商业化,其光源系统涉及数万零部件的精密集成,专利壁垒密不透风。

中国要走同样的路,无异于从零开始跟跑几十年,这显然不现实。但中国人的智慧恰恰在于不按常理出牌——既然造不出"光刻机",那就直接建"光刻工厂"。

清华大学牵头的SSMB-EUV方案,正是这条独特路径的核心。这个2017年就启动的项目,背后有着国际合作的基因。

当年7月,清华教授唐传祥与斯坦福大学赵午组织首届SSMB合作会议,联合中、德、美等国科研人员攻关。

由于实验对电子束控制精度要求极高,团队先后8次前往柏林,利用德国PTB的MLS储存环开展研究。

2019年8月,实验取得关键突破:用1064纳米激光操控电子束,让其在48米周长的储存环内绕圈后形成精微的微聚束结构。

2021年2月,这项成果以"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为题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杂志评论称其"结合了同步辐射光源与自由电子激光的双重特性",为EUV光刻提供了全新可能。

真正让业界震动的是2022年的进展——SSMB-EUV光源输出功率突破1千瓦,光学腔稳定锁定时间超过4小时。

这两个关键指标意味着"光刻工厂"从概念走向现实有了基础技术支撑。同年12月,河北雄安新区与清华大学签订合作意向书,标志着这个巨型项目正式进入落地阶段。

2023年3月,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实地考察选址,一个占地广阔的光刻工厂蓝图逐渐清晰。

与ASML的EUV光刻机不同,SSMB方案不是把复杂系统压缩到一台机器里,而是通过大型加速器设施产生稳定的极紫外光,用规模化、集中化的思路解决光源难题。这种"重资产、高产能"的模式,恰恰契合了中国在特高压、高铁等领域证明过的系统集成能力。

2025年7月,清华大学在极紫外光刻胶材料聚碲酮上取得新突破,补上了产业链中的又一块短板。这一进展让整个方案的商业化前景更加明朗。

唐传祥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谨慎表示:"EUV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SSMB光源为突破核心瓶颈提供了全新思路。"这种谨慎背后是清醒的认知——光刻工厂确实面临挑战,巨额的初始投资、漫长的建设周期、对运营模式的严格要求,都考验着中国的产业耐力。

但这些挑战在国家战略需求面前,反而成了发挥制度优势的舞台。就像当年建设高铁网络时那样,中国不追求每个零部件都从零研发,而是在关键环节集中突破,再通过系统集成形成整体优势。

ASML的新任CEO富凯现在面临着比温宁克更棘手的局面。美国不仅要求限制设备出口,还试图干预在华设备的维修服务。

富凯无奈地指出:"如果我们不在那里,我们就会失去控制。"这种失控感正在变成现实——当中国客户不再依赖ASML的设备和服务,当光刻工厂开始稳定输出极紫外光,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将被重新定义。

ASML的焦虑本质上是所有依赖中国市场的西方高科技企业的缩影:政治力量强行切断商业纽带,最终只会倒逼被封锁者走出一条更具韧性的道路。

从温宁克2023年的警告到富凯2024年的焦虑,ASML的态度转变折射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在高科技领域,封锁从来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没有选择复制ASML的技术路线,而是用自己擅长的系统工程思维另辟蹊径。光刻工厂的建设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它承载的不仅是打破技术封锁的希望,更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当ASML还在政治与市场之间艰难平衡时,中国的科研团队已经在雄安的土地上埋下了突破的种子。这场较量的结局或许还需要时间验证,但有一点已经清晰——试图用限制来遏制创新,最终只会加速被超越的进程。

参考资料:

阿斯麦CEO:遏制中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环球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科技   光刻   中国   巨头   工厂   清华大学   光源   中国市场   技术   方案   设备   电子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