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队揭秘!9000年前的小豆长这样

一颗小小的炭化豆子能承载多少历史?让我们跟随山东大学陈雪香教授团队走进后李文化小高遗址。

探索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新故事。

前情提要:

山大联合考古团队新发现

《光明日报》相关报道

山东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俄勒冈大学、冈山理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国际团队,在山东淄博后李文化小高遗址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的炭化小豆遗存(直接测年结果为8985-8645 cal.BP 与 8032-7939 cal.BP),比此前中国境内发现的炭化小豆提早了4000年(比有直接测年数据的炭化小豆提前了6000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研究团队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论文

也就是说,这项发现将中国小豆利用的历史实证性地提前了约4000年,表明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山东地区,我们的古代先民可能已经开始采集或尝试驯化小豆。

小高遗址地理位置以及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

穿越时光的信物:

如何确定它的年龄?

9000年前的小豆是什么概念?它诞生的时代比黄帝炎帝的传说还要早4000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早了接近7000年,它就这样无声地见证了比我们所熟知的“整个文明史”还要漫长的一段时光,直到被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们发现。

小高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

(A)黍 (B)粟 (C)狗尾草 (D)藜

(E)胡枝子 (F)小豆 (G)大豆 (H)水稻

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一粒炭化种子的年龄的?答案是“碳-14测年法”。自然界中的碳元素有一种特殊的“时钟”——碳-14同位素,它会以固定的速率衰变。通过测量考古标本中剩余的碳-14含量,研究人员就能像侦探一样,精准地推算出它停止生命活动的年代

小高遗址小豆出土遗迹单位的测年结果

山大考古合作团队就是通过植物考古和碳-14测年研究方法发现并测算出了小高遗址炭化小豆遗存的年龄。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那么简单,探索古代社会真相的路上,考古学家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9000年前的小豆能保存下来已是不易,更何况是拿它们做严谨的科学研究?小高遗址的炭化小豆大多失去种皮、子叶分离、种脐难以辨认,考古学家们通过对比实验等多种方法才得以分辨炭化小豆的“身份”。而炭化小豆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变迁,其年代测定也需要经过非常细致严谨的分析与研究。

团队在小高遗址发掘现场

植物考古采样现场

意义非凡:

小豆多地起源视角新证据

本次考古发现将“粟类+豆类”为主的旱作体系向前追溯至九千年前。在小高遗址,小豆与大豆、小米(粟)、黄米(黍)等作物在日常生活遗迹中共出。这表明,虽然当时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但黄河流域的居民已经聪明地采用了 “谷物+豆类” 的饮食组合。而这种“粟类+豆类”的作物组合延续数千年,深刻影响了黄河流域的定居社会与文明起源进程。

考古出土炭化小豆与现代小豆样品

研究成果对小豆单一起源说提出反思。小豆是东亚饮食文化中的核心豆类,但它的身世一直是个谜。此前,有基因学研究认为,小豆很可能是在日本被首先驯化的。然而,这次在淄博发现的9000年前的小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也开始了对小豆的独立驯化。这为小豆多地起源视角提供了更多考古数据。

东亚地区出土小豆遗存的遗址分布

研究成果揭示出小豆的驯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过综合分析东亚地区140多个遗址的数据,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和韩国地区的小豆,其尺寸“变大”的时间点比中国黄河流域的更早。这可能是由于当时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群(如日本绳文人)更喜欢富含淀粉的食物,因而更早选育出个头大的小豆;而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可能更看重豆子的蛋白质含量。这表明,小豆在东亚的驯化,并非从一个中心扩散开来,而是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多中心、平行发展的结果。

破译千年文明密码

探源黄河文明

炭化小豆重见天日

诉说沉睡数千年的故事

我们始终期待着

穿越时空而来的

下一个尘封“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小豆   年前   团队   黄河流域   遗址   东亚   中国   起源   豆类   日本   遗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