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由若干个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建立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不但系统的叙述了脏腑的各自生理功能,而且认为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是脏腑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结果。脏与腑之间的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协助,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转变,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心与肺
心脏与肺部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脏主导血液循环,肺部主导气体交换。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而肺部则负责呼吸。正如古语所言:“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脏与肺部的关系,实质上是血液与气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肺部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其促进全身血脉运行的能力,是血液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与“气为血帅”的原则相吻合。相反,只有血液循环正常,肺部的呼吸功能才能维持正常,这同样符合“气舍于血”的规律。连接心脏搏动与肺部呼吸的关键环节是积聚于胸中的“宗气”,它具有贯通心脉和控制呼吸的生理作用,从而加强了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无论是肺部的气虚还是肺部失去肃降功能,都可能影响心脏的气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出现血液运行不畅、胸闷、心率变化,甚至出现唇色青紫等血瘀的病理现象。反之,如果心脏功能不足,心阳不振,或心脉瘀阻导致血液循环异常,也会引起肺部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气短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这是心脏与肺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体现。
二、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于脉外。因此,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在病理上,心与脾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还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衰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住。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则也会导致心气不足。以上种种,均可形成以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为主要表现的“心脾两虚”等病理变化。
《景岳全书》“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望亡。……所以不眠”。心脾两虚,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内科证治》“劳心过度,心主血而藏神;若心血虚弱,则心神失养,神不守舍,神魂失守,因致失眠”。 脾气不足,则纳少腹胀;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则大便溏泻;气血不足则倦怠无力。舌脉乃为气血不足之证。心脾两虚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在辨证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如因而影响于心的见证,重点在心悸气短,治当以益气为主;如因脾影响于心的,见证重点在食少、腹胀,便溏,乏力,治以补益心脾为主。
三、心与肝
血液方面:心主血,负责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肝藏血,具有贮存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人体的血液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生成后,一部分储存在肝脏,另一部分在心脏的推动下输布全身。若心行血功能正常,则血液运行顺畅,肝得以正常藏血;若肝藏血功能失调,无法正常藏血,则心失去正常的血液供应,导致血液运行紊乱。由于心与肝在血液运行中的密切关系,临床上常同时出现“心肝血虚”的症状,如心悸、失眠等心血不足的表现以及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肝血亏虚的现象。
神志方面:心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肝主疏泄,其中包含调畅情志的功能。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不仅与心相关,也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情志所伤,容易化火耗伤阴液,因此临床上常见心肝阴虚的症状,如心烦失眠、口干咽燥、眼睛干涩等表现。此外,心肝火旺也会相互影响或同时存在,例如因情绪不畅,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炎可波及心,引发心火亢盛,表现为烦躁易怒、面红耳赤、口苦咽干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四、心与肾
肾与心的关系,主要是水火互济。阴阳互根的关系。心位居上焦,属火,以阳为主,其性易动,主神志,主血脉;肾位于下焦,属水。以阴为主,其性喜静,,主藏神,主水。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下降于肾,以资助肾阳,心肾之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心肾之阴共同抑制心阳使心阳不亢。这样心肾之阴阳,上下水火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生理平衡。古代医家把这种水火下降,水火上济的关系叫做“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在病理情况下,若心阳衰微,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以致“水寒不化,上凌于心”的症候。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或肾阳不足,不能蒸化肾水,上济于心阴,皆可导致心阳独亢,出现心悸、怔忡、心烦、睡眠、健忘、耳鸣等症候,心火独亢于上,亦常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证候。
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又能相互滋生,所以,肾精亏损与心血不足亦常互为因果,肾藏精,生髓,充脑,脑为精髓所汇聚的元神之府,肾精亏损,则“髓海空虚”便可出现神疲、健忘、眩晕、失眠、耳鸣、多梦等症状;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不足亦常出现神疲、健忘、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常证候,这充分说明了心血和肾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五、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属心络属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两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即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作用正常发挥。小肠主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部分水谷精微通过脾气转输上奉于心,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在病理上,心与小肠常相互影响。心经有热,可循经脉下移于小肠,导致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症,称为“心移热于小肠”。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循经脉上扰于心,出现心烦、失眠、舌赤,口舌生疮等症。在临床上出现心火上炎而致的舌尖红赤痛等病证,临床上应用导赤散达到清心泻火的目的。
总结:
本章围绕心的中医内涵展开,核心阐述中医对心的独特认知。在藏象学说中,心是主宰生命的 “君主之官”,其概念分血肉之心(实体器官)与神明之心(精神活动主宰),理论源于历代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
心的生理功能丰富,核心为 “心主血脉”,含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参与生血)与心主脉(调控心脏搏动和脉管舒缩),需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还主神明,主宰生理与心理活动;主汗液,“汗为心之液”,与血同源互化;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生理状态可通过舌象、面色及情志体现。
病理变化分虚证(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与实证(痰火扰心、痰蒙心窍等),各证候有特定临床表现与病机。
心与其他脏腑联系紧密,与肺关乎气血运行,与脾涉及血液生成运行,与肝关联血液和神志,与肾为水火互济,与小肠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共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
#深究中医之道##中医能治疗心脏病吗?##国医的精诚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