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9-scientists-curvy-harnessing-swarm-intelligence.html
当成千上万只椋鸟在天空中形成波浪般的巨大编队时,没有任何一只鸟在发号施令。这种令人惊叹的自组织现象长期以来启发着科学家,他们希望将这种自然界的群体智慧复制到人工系统中。如今,来自纽约大学和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最新研究,为这一挑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通过引入"曲率"这一几何概念,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套能让数千个机器人像自然群体一样协同工作的控制框架。
这项研究的核心洞察在于,自然界中的群体行为并非依赖复杂的沟通系统,而是基于简单的局部相互作用规则。研究团队将这一原理转化为工程实践,通过为每个机器人单元赋予正负曲率属性——类似于电荷的概念——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布式群体控制能力。
破解自然界的群体密码
上图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中使用的机器人,它们有潜力推动“人工智能群体智能”的发展——这种人工智能可以模仿鸟类和鱼类的群体行为。图片来源:Luco Buise
在自然界中,鸟类聚集觅食以提高觅食效率,鱼群游弋以规避捕食者威胁,蜜蜂集群则是为了繁殖需要。这些看似不同的群体行为背后隐藏着共同的组织原理:每个个体仅需遵循简单的局部规则,整个群体就能涌现出复杂而高效的集体智能。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唐德斯认知中心助理教授马坦·亚·本·锡安指出,自然群体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们形成宏伟的结构,并且不需要单一的领导者或指令就能运作"。相比之下,传统的人工群体系统往往依赖集中式控制,这种方式在面对大规模部署时显得笨拙且脆弱。
研究团队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人工群体智能,关键在于找到能够编码到机器人物理结构中的几何属性。他们的创新在于发现了"曲率"这一几何参数能够像电荷一样,决定机器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曲率驱动的协同机制
图片来源:Luco Buise
在这个框架中,每个自推进的机器人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曲率值,这个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正如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电磁学原理,具有不同曲率符号的机器人会表现出相应的吸引或排斥行为。更重要的是,这种相互作用强度由曲率的数值大小决定,为系统提供了精确的调控手段。
纽约大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助理教授斯特凡诺·马丁尼亚尼解释说:"这种曲率驱动着群体的集体行为,这表明有可能控制群体是聚集、流动还是聚集成群。"这意味着通过调节机器人的曲率参数,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对群体状态的精确控制:需要聚集时形成紧密团队,需要覆盖时呈现分散流动,需要搜索时保持灵活队形。
实验验证显示,这套基于曲率的控制机制具有出色的可扩展性。从几十个到数千个机器人,系统都能维持稳定的群体行为。这种尺度不变性对于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因为真实世界的群体智能应用往往涉及大量的个体单元。
从理论到应用的技术转化
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成功验证了曲率驱动机制的有效性。他们开发的机器人原型能够根据预设的曲率属性自发形成不同的群体模式。当需要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时,机器人群体会自动转换为流动状态;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密集监测时,它们又能迅速聚集成紧密编队。
这种控制方式的优势不仅在于其简洁性,更在于其鲁棒性。由于每个机器人的行为规则都编码在其物理结构中,整个系统无需依赖复杂的通信网络或中央处理器。即使部分单元失效或通信中断,剩余的机器人仍能基于局部相互作用维持群体功能。
纽约大学软物质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马蒂亚斯·卡西尤利斯强调:"最好的部分是,这些规则基于基本力学,使得它们在物理机器人中的实现非常简单。"这种基于物理原理的设计方法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跨领域应用前景
曲率驱动的群体智能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在搜救领域,无人机群体可以根据地形和任务需求自动调整编队,实现更高效的搜索覆盖;在环境监测方面,传感器机器人网络能够自适应地重新配置,以应对火灾、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动态变化。
更令人兴奋的是该技术在微观尺度的应用潜力。研究团队提到,这种几何设计原理可以应用于细胞大小的微型机器人,从而在药物输送和医疗治疗领域开辟新的可能性。想象一下,数千个微型医疗机器人能够在人体内自组织形成治疗编队,精确导航到病灶部位执行定向治疗。
在工业物流领域,这项技术同样具有巨大价值。仓储机器人、配送无人机以及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都可能受益于这种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通过消除对中央控制系统的依赖,企业可以构建更加灵活和可靠的自动化网络。
材料科学视角的创新
研究团队将这项工作描述为"将控制群体的挑战转化为材料科学的一项练习"。这种观点转换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将群体行为设计从软件层面的算法优化转移到了硬件层面的材料工程。
这种方法论的转变为未来的群体工程提供了全新的设计语言。工程师们可以像设计新材料一样,通过调整个体单元的几何属性来实现预期的群体功能。这不仅简化了系统设计过程,也为创造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智能材料开辟了道路。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项研究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力量。它将生物学的观察、物理学的原理、数学的建模以及工程学的实践有机结合,产生了超越单一学科局限的创新成果。这种融合式创新模式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
尽管当前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突破,但研究团队认为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探索更复杂的曲率分布模式、开发多层次的群体控制策略,以及将机器学习技术与几何设计规则相结合。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自然原理的人工群体智能将在未来十年内实现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的全面转化。这不仅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也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智能、高效和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曲率驱动的群体智能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理:最优雅的技术解决方案往往隐藏在自然界最简单的现象中。通过深入理解并巧妙模仿这些自然规律,人类正在逐步解锁群体智能的无限潜力。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