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迹寻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废都











追根溯源起来,凤阳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废都,一座半途而废的被遗弃的都城,因此,这块地域也失去了一次成为帝都的机会。

 元朝末年,在经历多年的混战后,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同年,明军继续北伐并攻下元大都,结束元朝的统治。天下初定后,建都问题便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都城的选择,朱元璋曾考虑过以下几个地方:首先是称帝之所南京,这里经营已久,又有王气之说,但南京地处东南,之前建都于此的六朝都是“短命朝廷”;其次是北宋旧都汴梁(今开封)。不过,考察之后,朱元璋认为这里地理位置虽然优越,但军事上是无险可守之地,安全很成问题;其三是元大都(今北京),这里曾是元朝都城,定都于此有鼎定天下之意。但是,这里位置偏北,物资全靠南方水陆转运,有诸多不便。

  此外,还有人提议在长安、洛阳等地建都,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最终,朱元璋决定以南京为都城,同时在临濠,也就是他和淮西勋臣的老家凤阳营建中都。

  为了高规格营建中都,当时调用了全国最好的木材,还遣使到附属国“求大木”。由于个别木材过于巨大,运送时需要用特制的三十二轮铁圈大车,二百人才能拉得动。建筑墙体则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1厘米、重三四十斤的大城砖,后者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22府69州县。每块砖上都刻有相应的来处和负责官员及工匠的名字,这是为了保证城砖质量而发明的溯源问责办法。

  明中都城墙砌筑时十分讲究,通常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以求坚固,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木构建筑用料讲究、雕刻精美,彩绘鲜艳夺目;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大多精美绝伦。

  可以想象,营建中都的规模十分宏大,需要的劳动力也十分惊人。据考证,当时从全国调选了近9万名工匠、7万名军士和45万名民夫,后来又移民近20万人,先后参与中都营建者总计近百万人。

  按规划,明中都里不仅有宫殿,还有太庙、圜丘、方丘、社稷坛、功臣庙、帝王庙等坛庙建筑,钟楼、鼓楼等也一应俱全。作为都城,明中都还规划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中央官署及国子学、会同馆、观星台等机构。此外,为了充实中都,全城设104坊,城内外还设有很多粮仓及许多开国功臣的宅第、坟墓等。

  洪武八年(1375年),也就是中都建造工程开工6年后,朱元璋第二次来到凤阳视察并发表了祭告天地的祝文,其中还透露了迁都的意向。但令人诧异的是,朱元璋返回南京后不久却突然下令,“罢中都役作”。据记载,当时中都的皇城及禁垣城墙等已基本建成,外城也大体筑就。

  中都凤阳在洪武八年后基本停工,最终未能成为京城,甚至连陪都也算不上。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中都更是被人们慢慢淡忘。景泰年间,凤阳曾修建过“凤阳高墙”,就是用于囚禁宗室的皇家监狱,此外别无他用。此后,由于丧失了中都的地位,已建成的建筑年久失修,加之屡受战火侵袭,明中都如昙花般的繁华很快就消逝了。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明中都遗址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截至2021年,明中都宫殿基址已累计发掘面积9600余平方米。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明中都遗址群中保存最好的是宫城和禁垣,其中宫城仍保存有午门、西华门城台和1100余米的城墙,涂山门是明中都外郭城墙中保存最好的城门,也是城门形制辨识度最高的一处门址。

  值得一提的是,在宫城遗址的前殿中心位置有一块巨大的石础(房柱下的基石),其边长约2.8米、覆盆直径达到1.8米,是目前中国古代宫殿基址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石础。在近期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在前殿中后部发现了一处土质极为纯净的黄土台。据测量,这一黄土台不但处于宫殿群的中轴线上,而且正好在宫城内的几何中心点上。由此可以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当年殿址内龙椅安放的位置。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明中都皇城遗址中发掘清理出了诸多道路遗迹、建筑基座、汉白玉石础等。如午门东西两侧城墙下部、三个券门内以及门外东西两座翼楼的四周,有长达480多米、高约1.6米的白石须弥座,刻有龙凤、麒麟、牡丹、芍药、荷花等,三个券门及两翼楼、城楼台基等也保存较为完好。

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南京宫城的改造和北京都城的建设。



皇帝扫地龙兴寺

 “朱元璋扫地——各回原位”,是我自小听说的一个关于朱元璋的传奇。说朱元璋当小和尚时,每日里都要打扫寺院,他嫌那些泥塑菩萨碍手碍脚,便随口说:你们都到门外呆着去吧,等我扫好了,再进来。话音刚落,菩萨们竟真的跑出去了。等小和尚扫完地,又回到原位。一天方丈发现了,问:你一个小和尚,怎么都把菩萨搬到外面去了?朱元璋说:是他们自己跑出去的。方丈根本不信。朱元璋便喊:你们还回到原位上去吧。果然,菩萨们又回到原位。这下可把方丈惊呆了,知道小和尚必非凡俗之辈。

  朱元璋扫地之处其实不是如今位于安徽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的龙兴寺,而是位于明皇陵之侧的於皇寺,现已是一片荒地,唯留下一口水井,水很清,却弃之不用了。就是这小小的已然湮灭的於皇寺,可是朱元璋真正的发祥之地。当年他在此出家才50天,寺庙便因荒年而无以为继,只得云游四方。3年后,“复入皇觉寺(即於皇寺),始知立志勤学”,并与反抗元朝政府的红巾军有了来往。又4年,寺庙被元兵烧毁,才投身郭子兴手下的红巾军。从此朱元璋南征北战,直至1368年推翻元朝,统一天下成为明太祖。15年后,朱元璋下令重建於皇寺,佛殿、法堂、僧侣之属凡381间,整座寺院占地1283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

  朱元璋对重建龙兴寺相当重视,但何以要重新选址?御制《龙兴寺碑》云:“旧寺之基,去皇陵甚近,分修不便,于是择地是方。”并赐名为“大龙兴寺”,还为其特别制定了一部《御制大龙兴寺律僧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大大提高了龙兴寺在明代的名气和地位,数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国内名刹之一。

  那天我们去龙兴寺,本来阴着的天,竟淅淅沥沥地飘起了小雨。秋风秋雨中的寺庙,静谧得让人有些凄凉之感。路边的古柏苍翠,古槐清幽,银杏明黄,青桐已经结了果实,枯黄的叶片覆在地上,颇有几份清寒。让人感到奇特的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处的风铃竟与别处所见大为不同,全都铸成了龙形,在秋风之中发出铮铮琮琮的脆响,我们顿时就有了思古之轻叹,到底是皇家寺院啊!我们撑着伞,在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念佛堂、大悲亭、藏经楼等处闲游,除了感到皇家的金碧辉煌,也就是体会到一些让人羡慕的宁静了。想想还真是一处修身养性、潜心礼佛的好去处。

  寺内有一太祖殿,供的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像,当年扫地时让菩萨各回原位的小和尚,竟也成了一尊菩萨,有意思!记得寺院里还有一肉身菩萨,说是江北第一尊。

  龙兴寺本为和尚出家之所,但那天我们竟看到了一位老尼,听她说,龙兴寺有好几位尼姑呢,与和尚同在寺院里修行,只是不在同一个院里而已。这倒有些怪了,却也不好细打听。

  龙兴寺的地势成坡形,一级级上去,最高处是一片菜园,白菜萝卜扁豆茄子长得真好,还种了许多菊花,黄白红粉,娇艳婀娜,一片秋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历史   凤阳   老家   都城   南京   菩萨   原位   元朝   寺院   城墙   宫殿   遗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