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周末看到朋友圈有个同事发了个信息,说孩子对自己抱怨说“我咋活得这么累呀,整天写不完的作业,而且还要参加这么多的兴趣班,连节假期都没时间休息”,同事说“我也不想这样,咱们可不能让你输在起跑线上,该怎么办呀”,言语中充满焦虑和矛盾,既担心孩子的未来,又怕孩子承受压力太大心理接受不了而不安。
据听说同事给孩子报的课外兴趣班多达五个,从篮球到舞蹈绘画等,所涉及面较多,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和个案,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现如今的一种泛众行为,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怪诞的“起跑线”之说,不知曾几何时在社会上莫名其妙地流行起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荒唐话。
就如同热油锅里滴进冷水一般炸开了,所有家长开始开始亢奋和激动起来,都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在苦苦寻觅和打造自己孩子“起跑线”的优势,而“起跑线”也成为众多家长的口头禅,也成为不少孩子魔咒,“起跑线”也是孩子所忌惮的,其实作为家长,别让孩子,莫再害怕这三个字,父母要清醒。
首先“起跑线”是虚拟和假设的,就是笼统和模糊的概念,自打有了“起跑线”一说,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也没有准确的定义和具体的标准,所有家长茫然不知,但就被蛊惑而开始盲动,压根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也不知道怎样做,心里完全没底,只有一个理念,似乎就是学校所传授的一定要强化和提高,于是就在所学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多多益善。
学校没有的一定要增加,所有的兴趣班、技能班尽最大限度参加,别人有我们不能无,别人无自己也要有,总想着超过他人,最起码要和别的孩子看齐,对此不遗余力,操心费神,忙作一团,为此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只要我们做了就行,为此陷入一个混沌的世界,大家都如同无头苍蝇乱冲乱撞,还乐此不疲,而从不考虑和关心孩子的接受度和承受力。
其次铁的事实证明“起跑线”既不存在,所做也是无用的。其实“起跑线”之说已有许多年头了,受其影响的已有几代人长大步入社会,而无数残酷现实无情证明,当初注重的所谓“起跑线”是根本不存在,最受打击的是有些人生来就是终点,最悲催的非常在意“起跑线”的家庭几乎并未因此受益,在孩子身上也并未体现出优势,失业之人不乏其人,被裁员下岗的大有人在。
苦讨生活者多不胜数,当初所学并未起到作用,当年绝大多数孩子都参与了“起跑线”赛道的竞争,而最终几乎都平淡无奇、庸碌无为,沦为寻常之辈,最令人痛苦的孩子全过程中,父母不惜人力、时间和财力的投入,辛苦付出,为此大费周折,孩子为此身受重负、苦不堪言,是一个极其痛苦的体验过程,此举可以说愚蠢可笑,是弊多利少、有害而无益的。
最后实质发现“起跑线”之说是人为有意而为,具有不可告人的动机和目的,只是用一个虚假的预期假定让人们受骗从而得到自身利益,经过无数惨痛的教训发现,其实根本没有“起跑线”的,只是有些行业和商家盯上了孩子教育这块硕大的蛋糕,从中发现了极大的商机,于是就杜撰和虚构了一个“起跑线”的由头,由此给孩子的家长制造紧迫感,形成压力。
从而促使他们为此投入破费,而商家则以此为噱头,大肆宣传和扩散,随机不同的辅导班应运而生,各种兴趣班都出现,与之相关的产品也大行其道,深受欢迎,家长被冲昏了头而失去理智而为此大量投入和付出,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相关产业,商家为此赚得盆满钵溢,攫取了极大的利益,得到极大的回报,可以说是商家获益家庭受害,而其中最受苦、最遭罪的莫过于孩子,其过程难以言表。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