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飙到了8.23%,不仅远超7.15%的市场预期,还把上半年增速领先的中国和印度都甩在了身后,怎么越南突然就突破8%了?
在全球贸易摩擦没停、美国对等关税还在冲击的情况下,越南这波增长到底靠什么?中国三季度具体增速怎么样?
越南这波8.2%的增速,说穿了是踩准了两次“风口”。
首先是制造业的爆发,2025年前9个月制造业产值涨了近10%,加工制造业出口突破3000亿美元,占了出口总额的86%。
三星、苹果的代工厂、耐克阿迪的生产线全往这儿搬,毕竟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摆在那儿,性价比确实诱人。
更关键的是中美贸易的“衔接红利”。
越南统计局数据显示,前9个月从中国进口1344亿美元,全是纺织面料、电子元件这些原材料,加工完再卖给美国,光对美出口就达112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32%。
9月单月对美出口更是暴涨38%,哪怕美国一度威胁加征46%关税,最后降到20%,也没挡住这波增长。
但狂欢背后,越南的短板比想象中更致命。
第一个就是基建拖后腿,胡志明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还不到广州港的1/5,码头天天堵,物流成本比中国高15%。
今年夏天还因为旱季缺电,不少电子工厂直接停工,只能从中国买电救急。
第二个是产业链“空心化”,说白了就是“只会组装不会造”。
纺织业靠中国江浙的面料,电子厂靠进口芯片和屏幕,本土连个关键零部件都造不出来。
前9个月进出口总额6800亿美元,占GDP的90%,要是全球需求一降,马上就得“感冒”。
更现实的是体量天花板,2024年越南GDP才4763亿美元,刚超过中国广西,这么小的基数冲8%不难,但想复制中国当年的两位数增长,根本不现实。
世界银行早就泼了冷水,预测它全年增速只有6.6%,远低于越南政府8%的目标。
印度三季度7%左右的增速,全靠两张“王牌”撑着。
一张是人口红利,14亿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劳动力一抓一大把;另一张是软件服务业,这可是传统优势,每年赚不少外汇。
印度政府也想趁热打铁,推“印度制造”政策,想把制造业出口做起来。
最近印度还迎来个好消息,9月CPI降到1.54%,创下8年新低,通胀压力一减,印度央行都释放降息信号了,政策空间一下子打开了。
但问题是,印度手里的好牌,全被内部问题给浪费了。
基础设施就是最大的坑,物流成本高得吓人,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制造业想提高效率根本不可能。
而且贫富差距太悬殊,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没什么消费能力,14亿人的内需市场其实没真正激活。
更尴尬的是劳动力素质,虽然人多,但不少人没受过好教育,企业招进来还得自己培训,用工成本反而上去了,高端产业根本不敢往这搬。
外资环境更是劝退不少企业,好多外资赚了钱就被查税、罚款,投资信心早被磨没了。
印度央行自己也承认,外部需求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就算想靠外资拉动增长,难度也不小。
要是只看增速数字,中国确实没越南亮眼,但懂行的都知道,这4.8%的含金量有多高。
首先是产业升级的力度,规模以上工业里,装备制造业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直接干到693万辆,全球领跑,5G基站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
而且中国的增长早就不依赖“外人”了,内生动力才是真底气。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中秋国庆假期旅游、餐饮消费直接回暖,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比CPI跑得还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
固定资产投资扣除房地产后增长6.6%,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双轮驱动,根本不怕外部关税扰动。
最关键的是“抗风险能力”,中国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原材料到核心部件再到组装,大部分能自己搞定。
不像越南缺了中国的面料、美国的订单就转不动,中国哪怕出口受点影响,靠内需和创新照样能稳增长。
这就像马拉松,越南是冲刺型选手,中国则在稳稳地积蓄耐力。
把三国摆在一起比,就能看出明显的分野了。
越南是“借势增长型”,靠中美贸易摩擦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冲上去,对外依赖度太高,抗风险能力最弱,想持续增长就得补基建、补产业链的短板。
中国是“稳质蓄能型”,早就不追求速度了,一门心思搞高质量发展,内需、科技、制造协同发力,抗风险能力最强,完整的产业体系能应对“卡脖子”风险,庞大的内需市场能缓冲全球波动。
2025年就算面临美国关税扰动,新能源汽车、5G设备等高端产品出口仍实现逆势增长。
印度的人口红利不是“躺着就能用”,若不能解决劳动力素质问题,14亿人可能变成“就业负担”;软件业优势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制造力。
2025年“印度制造”计划未能实现制造业占GDP四分之一的目标,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关键的是,基建、外资环境这些“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印度央行自己也承认,外部需求充满不确定性,若内部瓶颈不突破,就算通胀缓解、政策宽松,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说白了,印度的潜力就像“埋在地下的宝藏”,得先把挖掘的通道修通,否则永远只能看得到、摸不着。
这三国的发展路径恰恰印证了一个趋势:全球经济竞争早已从短期增速比拼,转向了“产业链完整性、内生动力强度、创新能力、风险应对能力”的综合较量。
越南赢在“抓机会”,但输在“缺根基”;中国赢在“练内功”,靠产业升级和内需市场掌握主动权;印度赢在“有潜力”,但输在“破局难”。
而这三种路径,其实都是各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越南作为小国,只能先靠外部机会积累资本;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必须走自主可控的高质量发展路;印度作为潜力大国,得先解决内部问题才能释放能量。
但最终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把发展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能持续修炼“内功”的经济体。
看完这三国的经济答卷,是不是对“增速”有了新理解?
越南的8.2%让人惊艳,但短板太明显;中国的4.8%看似平淡,却藏着硬核实力;印度的7%充满潜力,可能不能突破瓶颈还是未知数。
其实这背后,是三个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越南在抓短期机会,中国在谋长期布局,印度在破自身难题。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三个国家里,谁的经济模式更可持续?越南的高增长还能撑多久?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会带来哪些新机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