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两千年的历史舞台上,一个现象长久地引人深思:雄踞东亚大陆的中国王朝,几乎从未主动对日本列岛发动过征服战争;而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其力量初具规模时,却屡次将侵略的矛头指向西边这个庞大的邻国。这并非偶然的历史误会,其背后是两国截然不同的文明逻辑与战略选择。

首先,让我们回顾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事实。日本的西进野心,绝非始于近代,而是贯穿其历史的一条暗线。
自明初起,日本浪人与海盗组成的“倭寇”便长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嘉靖大倭寇”为祸最烈,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灾难。至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野心急剧膨胀,竟发动了旨在征服大明的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他妄图“假道入明”,甚至计划“迁都北京”,其大陆扩张的野心首次暴露无遗。
进入近代,日本的侵略变本加厉,手段更加系统、目标更加明确: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日本击败清朝,迫使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索取巨额赔款。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出兵最多,扮演了镇压义和团的主力角色。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企图将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置于其控制之下,灭亡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并扶植伪“满洲国”,开启了局部侵华战争。
1937-1945年,全面侵华战争:发动“七七事变”,掀起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无数惨案,犯下罄竹难书的反人类罪行。
这一桩桩、一件件,是中华民族永久的伤痛,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无法抵赖的历史铁证。

面对这段历史,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必须发出最强烈的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绝非简单的“国家利益冲突”,而是军国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极具疯狂性与残酷性的反人类罪恶。
其暴行体现在三个层面:
1. 计划的预谋性:从丰臣秀吉到“大陆政策”,再到“田中奏折”,日本的侵略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长期、系统的战略规划,处心积虑,步步为营。
2. 手段的残忍性:从南京大屠杀到“三光政策”,从731部队的活体实验到强征“慰安妇”,其暴行突破了人类文明的底线,展现了极致的野蛮与残忍。
3. 逻辑的强盗性:它效仿西方殖民主义的弱肉强食,并炮制出“大东亚共荣圈”等谬论,将自己的侵略行径美化为“解放”亚洲,这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是对被侵略国人民智商的极大侮辱。
我们必须正告那些至今仍在试图歪曲、否认这段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历史的真相不容抹杀,受害国的记忆不会褪色。对历史的反思深度,决定着一个民族能否真正走向未来。

在谴责之后,我们更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何会形成这种“中国不东侵,日本却屡犯华”的历史模式?其深层根源在于两国迥异的地缘环境与文明心态。
1. 大陆文明 vs. 岛国心态:截然不同的战略视野
古代中国作为典型的大陆文明,地大物博,其核心威胁历来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长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防御性战略的象征。中国的“天下观”体系,核心是“怀柔远人”,追求“四夷来朝”的文化向心力,而非领土征服。对于隔海的日本,中国历代王朝大多视其为“东夷”,只要不威胁中原,便缺乏跨海征服的兴趣和动力。
而日本作为资源有限的岛国,其心理深处存在着深刻的 “岛国焦虑” 。一方面,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催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另一方面,狭窄的生存空间又激发了其向外扩张、寻找“大陆”的冲动。这种焦虑感与其古代形成的“神国”优越感相结合,一旦实力允许,便会转化为强烈的外向攻击性。西进中国大陆,成为其突破生存瓶颈的天然战略选择。
2. “稳定守成” vs. “机遇扩张”:对力量变化的不同反应
在古代大部分时间,中日力量对比悬殊,日本多以“学生”身份仰视中国。但历史的拐点出现在19世纪。当中国(清)和日本同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两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脱亚入欧”,实现富国强兵。力量对比一旦逆转,日本长期被压抑的扩张野心便急剧膨胀。它看到的不是与邻国共同发展的机遇,而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天赐良机”。甲午战争正是其利用清朝衰弱进行的一次“豪赌”和“投机”。
反观中国,即使在郑和下西洋的鼎盛时期,也未曾想过建立海外殖民地。这种战略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即使强大,也倾向于维护区域稳定;而日本一旦强大,则更容易走向武力扩张的道路。

3. “以德化人” vs. “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异化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仁政”、“王道”,倾向于以德服人。而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全盘接受了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种思想与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形成了一种极其危险的混合体:它将侵略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法则,将为侵略服务的残忍和牺牲美化为“英勇”和“忠君”。
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其核心就是与落后的亚洲“恶友”划清界限,并效仿西方列强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套理论彻底抛弃了东亚传统的儒家伦理,为侵略行为提供了“文明”的借口,造成了巨大的道德灾难。
回顾这两千年的历史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一面映照国家战略、民族性格和文明选择的镜子。它警示我们,和平从来不能寄托于他人的善意,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与战略的清醒,才是捍卫尊严与安全的根本。
同时,这段历史也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关乎未来的命题: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应该用于维护和平、共同发展,还是重蹈霸权扩张的覆辙?答案,关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