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没能一统三国?毛泽东的评价偏僻入里:此人有3个欠缺

“我若是诸葛亮,定不会让马谡守街亭!”1948年5月的一个傍晚,毛泽东放下手中的《资治通鉴》,对着正在整理文件的李银桥突然说道。警卫员一时没能接上话,只听见主席又补了一句: “就算是卧龙先生,也脱不开三个欠缺。”

这番对话发生在西柏坡的土坯房里。彼时解放军正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毛泽东却在研究一千七百年前的蜀汉丞相。在他看来,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不仅在于 “谋事在人”的宿命论,更折射出中国历代革命者必须警惕的三个深层问题。

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有过人的政治智慧。他用短短七年时间就完成了从 “隆中对”到跨荆益的战略布局,这种执行力令人惊叹。但毛泽东发现,这位丞相在人员任用上存在致命软肋。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人尽皆知,可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明知此人 “言过其实”,仍将战略要冲托付于他。更值得玩味的是,当马谡违抗军令擅自上山时,丞相竟未及时调整部署——这暴露出蜀汉高层指挥体系的僵化。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对关羽守荆州的评价更为犀利。他认为诸葛亮明知关羽 “刚而自矜”,却未在荆州部署制衡力量。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诸葛亮既未劝阻也未增援,最终导致荆州失守。这种用人不察、监督不力的教训,后来被毛泽东总结为 “既要放手使用干部,又要抓紧缰绳”。

谈及诸葛亮的第二个欠缺,毛泽东敲着烟灰说: “《隆中对》的分兵方略,实为取败之道。”他特别指出,当刘备主力出秦川时,荆州方面仅以偏师策应,这种两线作战的部署完全背离了 “集中优势兵力”的军事原则。更严重的是,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每次都分兵多路,结果屡屡被魏军各个击破。这种战略失误,与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 “攥紧拳头打人”的战术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个问题则更为隐秘。毛泽东发现,诸葛亮虽长于治军,却短于治政。蜀汉立国后,丞相事必躬亲,导致后继乏人。当他在五丈原病逝时,偌大朝廷竟找不出第二个能统筹全局的人物。这种 “能人政治”的弊端,后来成为毛泽东反思历史的重要案例。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 “培养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正是汲取了蜀汉人才断层的教训。

不过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全盘否定。1949年冬,他专门批示将《出师表》编入干部学习材料,认为诸葛亮 “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共产党人效仿。在指挥淮海战役时,他创造性地运用了 “围点打援”战术,这正是对诸葛亮 “攻其必救”思想的升华。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借鉴了 “七擒孟获”的智慧,指示部队对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实施 “八擒八放”,最终使其主动配合剿匪。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诸葛亮穷尽一生未能实现的统一大业,在一千七百年后被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完成。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恰恰印证了毛泽东的那句论断: “读史不是看热闹,而是要琢磨出治国安邦的门道。”当我们细究诸葛亮的三重欠缺,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局限,更是一面映照古今得失的明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偏僻   评价   诸葛亮   毛泽东   蜀汉   荆州   丞相   战略   共产党人   淮海战役   西柏坡   布依族   大业   建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