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今天刷到的那些“原始部落生活vlog”,和一百年前巴黎街头围观刚果人的围观,本质上是一回事?

不是比喻,是复刻。2023年,一个短视频平台因为算法疯狂推送亚诺马米人烤肉、跳舞、赤脚走路的视频,被巴西原住民协会直接点名:你们在建数字人类动物园。

没人问他们愿不愿意被拍,没人给他们分一分钱,评论区却全是“太原始了”“像猴子”。
这和1906年法国人花20生丁买票看刚果人吃香蕉,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从前是铁栅栏,现在是推荐流。
你可能觉得,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可2022年,比利时才第一次承认:我们曾经把刚果儿童当展品,关在笼子里给人看。2023年,他们终于归还了7具遗骸——那些曾被摆成“原始人姿态”、供人拍照、研究、嘲笑的骨头。
不是归还文物,是归还人。

可谁来归还他们的尊严?
谁来还给那些孩子父母一个解释?
巴黎布朗利博物馆2023年的展览,策展人说“这是反思历史”。
可刚果大使当场怒斥:你们不是在反思,是在二次凌迟。
那些照片,是当年殖民者用镜头当鞭子抽打的证据,现在挂在墙上,配一句“人类学研究”,就变成了“高雅艺术”。
我们看展时点头称赞,却从不问:谁允许他们被拍?

谁有权定义什么是“原始”?
德国赔了纳米比亚11亿欧元,说这是对种族灭绝的补偿——他们终于把人类动物园写进了灭绝罪行的清单里。
可你知道吗?
研究发现,当年参观这些展览的人,后代至今仍比普通人更容易对黑人产生偏见。
这不是偶然,是基因层面的毒。
表观遗传学证实了:创伤会沉默地传给下一代。

你骂一句“他们落后”,可能只是在重复你爷爷奶奶那代人看展览时的笑声。
最讽刺的是,今天有人去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深度体验贫困”,穿着高跟鞋踩着泥巴拍照,发朋友圈配文“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导游收钱,游客点赞,原住民的孩子在镜头外饿着肚子。
没人说这是剥削,因为没人觉得他们也是人——只是“风景的一部分”。
元宇宙里甚至出现了“虚拟原始部落”游戏,玩家可以扮演“探险家”,进入一个由AI生成的“部落”,完成“驯服野人”任务。
系统自动给你打分:原始度越高,奖励越多。

我们连想象里的殖民都懒得掩饰了。
我们总以为进步是科技的迭代,可有些东西,比算法更顽固。
它藏在我们脱口而出的“原始”“落后”“不可思议”里,藏在我们对异域文化猎奇式的凝视里,藏在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该被记录”“他们该被展示”的沉默里。
你刷到一条视频,觉得新奇,点个赞,滑走。
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个镜头背后的人,有没有选择权?
有没有报酬?

有没有名字?
还是说,他们只是你信息流里,一个能让你多停留三秒的背景板?
历史没走远。
它只是换了个平台,换了件马甲,继续在你指尖滑动时,悄悄呼吸。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