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正常?46岁主持15天离世

那天我是在路灯下等地铁,手机弹出一条校友圈的消息——“顾国宁走了”。手里的外卖袋散出辣味儿,地铁的风把这条消息吹得冷冰冰的,像是一只不该落在身上的信封。

我看他的面孔,是从小屏幕上开始的。播报镜头前,他的声音像钟,语速不急不慢;后台他可能在复稿、在核实、在接连几天挤不出一口像样的睡觉。媒体已经报道过他的职业轨迹和那场突然的病情(据极目新闻、正在新闻与人民网报道)。我不打算复述每一条时间线,想说的是,那张熟悉的面孔带给我的,不只是怀旧,还有一种被职业碾压的隐痛。

人们常把主持人的台风当成完好的外壳,很少想到那副外壳下会有人在偷偷透支。各种报道里提到的辞职、回到校园任教、短暂尝试旅行与养狗,这些瞬间像碎片,拼成一个试图喘息却被历史赶着走的形象(参考:多家媒体采访)。更让人心颤的是,确诊到离世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医界把这归咎于晚期确诊与疾病侵袭的速度快。朋友里有人说,他过去可能用烟酒和加班当止疼药,听着像评书,也像警钟。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个个体悲剧,后来发现它有普遍的底色。那些在高压岗位上被光环遮住的人,常常缺少系统性的健康防护:职业筛查稀疏、轮休机制模糊、心理支持更像可选配件。媒体行业并非孤例,医生、快递员、外卖员、保洁员都在类似的规则下被消耗。把责任完全推到个体上,既不公平,也无力。

想要不再见到类似的匆匆告别,得从几个实际地方着手。第一,机构要把职业健康放进日常,不是偶尔提醒,而是把低剂量胸部CT、心肺功能与心理评估列为常规体检项目,频次按风险分层管理。第二,工作安排要讲究弹性与限额,连续超时不只是效率问题,更和长期病患风险有关;第三,行业里要建立“回归与照护”机制,离职或轮岗的同仁得到继续随访,不让风险在隐秘处生根。公共话语需要少一点英雄叙事,多一点关于“如何活得长久”的讨论——生命不是用来拼命证明的奖杯。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见站台亮起那熟悉的黄灯。人群里有人对着孩子讲故事,声音温和而缓慢,像是在给未来做保单。我想把这份温和搬回我们的大平台里,让每个在台前台后的人,都能带着体检报告和假期回家,而不是带着未说完的话和匆匆的葬礼。

顾国宁的离去让我难过,但我更不想让难过变成仅仅的感叹——它该成为一种驱动。我们都在做着看似必要的事情:报道、播报、加班、打卡。换一种做法,就是把关怀也写进日程表,把健康也列为必须完成的任务。风会继续吹,世界会继续播报,把一份关于“活得长久”的常识留给下一代主持人,也许比任何一次完美直播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娱乐   职业   风险   媒体   外卖   健康   外壳   温和   面孔   主持人   地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