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市场标杆:美的空调如何三年攻克德国市场?

在全球家电市场竞争中,中国品牌的出海之路从不缺乏挑战,而德国市场因其对产品品质、工艺精度的严苛要求,更被视为“硬骨头”。然而,美的家用空调仅用三年时间,便凭借一款创新产品在德国市场站稳脚跟,甚至改写了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这一过程中,从市场洞察到产品研发,从渠道布局到品牌渗透,美的的每一步都折射出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深层逻辑。

一、战略选择:为何锁定欧洲,聚焦德国?

美的的出海历史已近30年,在全球市场布局中,欧洲被视为最重要的战略板块。这一选择并非偶然:欧洲不仅是全球高端家电品牌的发源地(如西门子、博世),其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设计美学、售后服务的要求均属全球最高标准。对美的而言,若能在欧洲市场获得认可,便意味着在全球高端家电领域站稳脚跟。

而德国作为欧洲经济核心,更是“难中之难”。德国人以严谨、理性著称,对产品数据、技术参数的关注度远超其他市场,且本地品牌忠诚度极高。但美的团队看到了挑战背后的机遇:一方面,德国住房以百年老建筑为主,房东普遍禁止在墙体钻孔安装分体空调外机,租房群体更是难以使用传统空调;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加剧了夏季高温,当地消费者只能依赖笨重、噪音大、制冷效果有限的移动空调。这一“痛点”成为美的切入市场的关键。

此外,欧洲能源转型政策也为空调产品创造了红利。各国政府对环保型热泵空调的补贴政策,既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为美的的产品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产品破局:PORTA split的诞生之路

针对德国市场的特殊性,美的团队耗时三年,打造出一款全新品类产品——PORTA split,意为“可移动的分体空调”。这款产品的诞生,源于对消费者痛点的深度挖掘。

从痛点到创新:填补市场空白

德国消费者面临的核心矛盾是:传统分体空调安装成本高(含人工费用约2500-3000欧元)、需房东许可;而移动空调噪音大、制冷效果差。美的团队通过调研发现,消费者需要一款“免安装、低噪音、制冷强”的产品,介于两者之间。

为此,PORTA split采用“内机+外机”一体化设计,通过管道连接,无需墙体钻孔,仅需简单支架固定在窗户上,搬家时可轻松带走。其噪音控制、制冷效率接近分体空调,价格却仅约1000欧元,介于移动空调(约399欧元)与传统分体空调之间,精准击中消费者的心理价位。

命名的学问:用本地语言讲清产品价值

为让德国消费者快速理解这款全新产品,美的团队耗时半年,从200多个候选名称中筛选出“PORTA split”。“PORTA”源自拉丁语“门”,既体现“可移动”特性,又暗含“进入家庭”的寓意;“split”则直接关联“分体空调”的舒适体验。这一命名既贴合德语语境,又巧妙覆盖“移动”与“舒适”两大核心卖点,甚至在搜索端占据优势——搜索“移动空调”或“分体空调”的用户都能触达该产品。

细节为王:适配本地场景的极致打磨

德国建筑的窗户类型多样(推拉式、平开式、上下开式等),美的团队为此设计了适配不同窗户的支架;针对DIY文化盛行的特点,产品安装教程不仅制成视频,还通过线下展架、二维码等方式触达消费者,确保“零安装经验”的用户也能自行操作。这些细节打磨,让产品从概念落地为真正贴合本地生活的解决方案。

三、渠道策略:线下破冰与线上爆发的协同

线下:借力Obi,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美的团队深知,全新品类需要“眼见为实”的体验。针对德国消费者偏好线下建材超市、DIY商店的习惯,他们选择与本土头部建材渠道Obi合作——该渠道在德国市场占比约20%,客群以动手能力强、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为主。

为快速建立认知,美的在Obi的700多家门店投放定制展架,模拟窗户场景展示产品安装效果,并播放安装视频、设置二维码引导用户深入了解。同时,对Obi店员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其能精准解答产品参数、安装细节等问题。此外,针对Obi会员推出定向优惠,进一步刺激尝鲜。这一系列动作,让PORTA split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线下咨询,为后续转化奠定基础。

线上:亚马逊生态的深度利用

线下打开局面后,美的将线上渠道作为重要承接。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电商平台,其生态体系(用户评论、红人网络、广告工具等)成为品牌渗透的关键。

美的组建专门团队分析亚马逊用户评论,从中提炼产品优化建议(如噪音控制、支架稳定性等),形成“用户反馈-迭代升级”的闭环。同时,利用亚马逊的红人合作机制,邀请技术类KOL(粉丝粘性强、专业度高)和生活方式博主(覆盖女性用户)进行测评,通过真实场景展示产品价值。此外,借助亚马逊的广告工具(如Prime Video贴片广告)累积品牌声量,最终推动PORTA split成为品类销量冠军,其中70%的流量来自自然搜索,30%来自广告,形成健康的流量结构。

四、品牌信任:如何打破“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

德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廉价、品质差),是美的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建立信任,团队采取了多重策略:

权威背书:用数据说话

美的邀请德国权威测评机构ETM Magazine对PORTA split进行测试,该机构最终将其评价为“测试过的最佳移动分体系统”;同时,国际科技媒体The Verge也将其称为“接近行业天花板的创新产品”。这些第三方背书,为产品品质提供了有力证明。

本土化表达:用德国思维沟通

在营销传播中,美的摒弃模糊表述,转而采用量化数据:“四倍制冷效果”“三倍能效”,并标注实验时间、地点(如“2023年XX德国实验室测试”),贴合德国人“重数据、讲逻辑”的思维习惯。这种严谨的沟通方式,有效降低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

用户自发传播:从KOL到KOC的裂变

一款技术类KOC(关键意见消费者)自发为PORTA split拍摄16条测评视频,涵盖开箱、能效测试、参数对比等内容,且全程免费。这种自发传播源于产品本身的创新力——当产品真正解决痛点时,用户会成为最真诚的“代言人”。

五、底层逻辑:local for local战略的落地

美的在德国市场的成功,核心在于“local for local”战略的落地。产品端,PORTA split紧扣德国消费者需求:针对老建筑不能钻孔的限制、DIY安装习惯及对噪音和能效的高要求,精准解决本地痛点,而非复制国内产品。团队端,欧洲本地团队主导运营,中德团队共同参与产品命名(从200个方案中选出“PORTA split”),亚马逊店铺页面由德语母语者设计,确保沟通贴合本地语境。品牌端,强调“欧洲血统”,包装标注“德国研发、意大利设计”,弱化“中国制造”标签,突出“为欧洲定制”定位,使品牌从“外来者”转变为“本地解决方案提供者”。

六、经验启示:中国品牌出海的可复制逻辑

美的在德国市场的实践,为中国品牌国际化提供了多重启示:

敬畏市场、深耕痛点。精准捕捉当地消费者 “想装空调却不能装” 的核心矛盾,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而非盲目追求新奇。

拒绝捷径、坚持长期主义。耗时三年打磨产品,历经命名筛选、支架设计调整等多次试错,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契合当地“重品质、轻噱头”的消费文化。

生态协同、借力而为。与本土渠道 Obi 及亚马逊等平台合作,借助现有资源快速渗透市场,避免从零搭建渠道的成本。

品牌升级、价值重构。通过技术创新、本土化设计和权威背书,打破 “廉价标签”,凸显产品不可替代性,实现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跨越。

从三年前的市场空白,到如今的品类冠军,美的在德国市场的旅程,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是中国品牌国际化思维的蜕变。当“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遇上“本土化”的落地能力,“中国制造”向“全球品牌”的跨越,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科技   市场   德国   标杆   产品   消费者   亚马逊   品牌   空调   欧洲   团队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