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妈是一位刚刚退休的社区医生,家里老人不少,最近家里气氛却有些不同寻常。原因很简单:李大妈老伴最近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偏高,家里购买了血糖仪,每天坚持自测。
然而,老两口没少为“到底该扎哪只手”“怎么测才最准”而争论——老伴坚持左手有力气,李大妈却说网上都说右手准确。
测了几天下来,数值忽高忽低,难以判断。家里小孙女好奇问:“奶奶,为什么有时候测出来高,有时候低?这东西是不是不准呀?”

这样的小插曲在许多家庭反复上演。或许你也好奇,在家测血糖,真的选左手还是右手影响大吗?能保证准确吗?答案,远比你想的要复杂。
本期,我们就用权威医学观点,给你说透家用血糖仪“测不准”的6个隐藏误区。尤其是第3个,不少中老年人长期忽视,结果白白焦虑,甚至错过了及时控制血糖的黄金期。到底怎么选手指?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很多人以为,只要家里血糖仪好用,哪只手、什么时间、怎么扎都无所谓。实际上,手指选择、操作细节、测量时机,都会影响血糖数据的真实性。
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组织过一项针对家庭血糖自测人群的大样本调查,发现约有32.4%的中老年人,血糖自测方式存在关键误区。

具体表现在:测量部位随意、手指清洁马虎、采血深度不一、甚至还常忽略酒精挥发。
医生们提醒,手指出血量、血流速度及局部温度会影响血糖数据。绝大多数权威机构建议:无论左手还是右手,都应优先选择指尖两侧区域采血,且每次尽量更换手指,防止单一部位反复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手指两侧毛细血管更丰富、不易形成胼胝,痛感也不剧烈,更利于操作。而部分高血糖患者末梢血液循环较差,无论左右,若采血困难,更换手指甚至选择大拇指也是可行的,但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一个手指。
之所以有人测出的血糖值飘忽不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操作环节有误,而“左手还是右手”不是唯一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坚持错误方法,血糖数值偏差可能高达23%,尤其是空腹和餐后高峰更为明显。
手部未彻底清洁:洗手不干净,指尖有甜食残留、油脂,极易导致血糖虚高。临床实验证明,仅有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异常结果下降至2.7%。

取血前未甩松手指:手指僵冷难出血,测出的值偶尔比实际低。试验数据显示,轻轻甩动或在温水下浸泡1分钟,采血成功率提高11.5%。
采血部位选择不当:反复扎同一个手指,局部形成老茧(胼胝),血糖波动范围可增至正常的1.4倍。换着采血,才能还原真实值。
酒精未完全挥发即采血:酒精残留混入血样,严重干扰读数。医生提醒,酒精擦完需完全干透,一般等待30秒-1分钟为宜。
血滴过大或过小:漏出太多影响试纸判读,太小则血样不全。正确采血量以恰好填满试纸采血口为准,动态偏差可缩小7.8%。

测量时机不适当:饭后立即测、剧烈运动后测、情绪波动大时测,数据大幅偏离。临床推荐:空腹血糖采血应距离上一次进食至少8小时,餐后血糖一般选在进食后2小时,误差最小。
很多人以为自家血糖仪很贵就一定准,其实,人的操作纰漏比仪器误差大得多。一项哈佛医学院研究,标准化操作能让家庭自测血糖的稳定性提升14-17%。可见方法远胜仪器品牌。
科学测量,细节制胜。日常自测时,权威建议:
测血糖前务必用肥皂和温水洗净双手,并自然晾干,不要在手指上残留任何杂质;采血应选指尖两侧,交替使用不同手指,避免重复损伤,如遇采血困难,先轻甩或揉搓手指,再下针;酒精消毒一定要等待完全干燥,切勿着急扎针,采集第一滴血后不要揉搓,可以用棉签轻按止血。

测量时间需固定(如每日清晨空腹),做好血糖数据自我记录,避免随意选时段比对。养成查校仪器的好习惯,定期比对医院血糖值。一旦出现异常(如测得血糖突高或突低),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自我管理指引》
《家庭血糖仪测量误差及控制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手指采血部位对血糖测量影响的临床分析》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