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遥的手指在鼠标滚轮上滑动,屏幕上的卫星地图沿着哈密东南部的戈壁滩缓缓移动。这片广袤的赭黄色土地,除了被风蚀出的褶皱,几乎看不到人迹。突然,一片规则的几何图形锁住了他的视线。是他早有耳闻的五个巨字——“为人民服务”。
卫星影像中,这些字虽然历经岁月,但轮廓依然清晰可见。那一刻,他萌生了强烈的冲动:他想亲自站在这片历史的见证面前,把这段属于中国空军的创业史,讲给屏幕前的更多人听。
地上的“伤疤”
陆遥是一个对地理与历史充满好奇的B站内容创作者。2025年8月中旬,他第一次在卫星地图上确认了这些字的存在与大致样貌。历史的厚重感吸引着他,这些在无人戈壁上矗立了数十年的巨字,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卫星影像,甚至在1985年的图像中已然存在。这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出发了。
8月27日,陆遥从成都出发,独自驾驶一辆小货车,驶向两千多公里外的新疆哈密。一路上并不顺利,爆胎、发动机故障频发,6天奔波后,他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身临其境的震撼,远胜屏幕。眼前景象让他这个南方人深感震撼:“特别地一望无际。”
陆遥准备拿起镜头,向网友介绍:“地上的这些大字不是普通的标语,它的诞生,是源于生存的需要。”
196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二团驻扎在哈密骆驼圈的戈壁深处。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飞行员一旦升空,融入这片无边无际的赭黄,极易迷失方向。当时的二团领航主任季臣业提出了一个朴素的解决方案:在戈壁滩上制造人工地标。
在没有卫星定位的年代,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二团首先组织空中巡查,沿着航线在广袤戈壁中选出相对平坦的空域。随后,用经纬仪测定范围,在地面标定位置,用木棍画出轮廓。教员和学员们用铁锹,一铲一铲地刮开地表深色的砾石层,让底下浅色的碱土裸露出来。
每个字,长宽各50米,相当于6个标准篮球场。笔画宽5到10米,人走在里面,感觉“像走在一条条平整的大路上”。五组标语,30个汉字加一个感叹号,总面积7.5万平方米。
这座后来走出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航校,用近半年的时间,在戈壁滩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时代的箴言,也铸就了飞行员归航的“灯塔”。
然而,当陆遥操控无人机升空,从俯瞰视角观察时,他突然发现,在“人”字和“民”字之间,原本应该平整的地表,多出了一圈圈杂乱、深色的圆环。不久前,一辆,或许是多辆越野车,曾闯入这片戈壁,以“为人民服务”为圆心肆意驰骋。轮胎碾过之处,黑色的砾石被掀开,碱土层被碾出深深的沟壑。


面对这道“伤疤”,陆遥临时起意:他必须做点什么,修复它。
修复工作比想象中更细致。为了“修旧如旧”,不造成二次破坏,陆遥和朋友跑遍了附近的矿业公司和砂石厂,寻找颜色、颗粒都与原地表接近的黑色砾石。最终,他们找来了20吨合适的石料。
耗时9天,他们像当年的官兵一样,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锹一锹,将新的砾石填补进车辙印里。这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1968年,军人们为了飞行安全,创造了它;2025年,普通人为了守护这段历史,修复了它。


“天上”的见证
修复完成了,但从地面难以判断整体效果。由于当时无人机飞行受限,陆遥想到了一个办法:请天上的卫星“看一眼”。他联系了一家卫星公司。“当时我们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联系他们。”陆遥坦言,他其实并不了解卫星影像的使用以及到底需要花费多少费用,对他而言很难想象他能够调动一颗卫星去做这件事。
让他意外的是,这家公司在了解情况后,决定无偿提供后续支持,认为用卫星做公益也是科技报国的一种方式。他们调取了存档影像,确认了文字的变化,并精准地为陆遥规划了一次卫星过顶的拍摄时机。
2025年9月28日12时45分51秒,卫星如约飞越哈密戈壁上空,按下了“快门”。

“传回的影像清晰显示,那些圆形的‘伤疤’已然消失。”陆遥说,“整个过程他们的响应非常快,我到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10月10日,陆遥将他的修复经历制成视频发布,瞬间引爆网络。视频登顶B站排行榜,播放量超数百万。网友的评论汹涌而至:“先辈的精神与奉献,我们应共同传承和守护。”“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最有力的回应来自“人民空军”,其官方账号在视频下留言:“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短短一句话,收获了数万点赞。
更令他动容的是,一位曾驾驶歼-6的老飞行员专程前来感谢他。“老同志认为虽然如今作为航标的物理意义已经被废弃,但是作为精神航标的意义仍然存在,并且以后会一直存在。”陆遥回忆道。
事件也迅速引起了哈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林草局、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行动,现场勘察,调查取证。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局长周美玲公开向陆遥致谢,并表示已将巨幅航标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正申请上级文物部门进行鉴定,以期实现更科学、规范的保护。
根据最新官方通报,涉事破坏者已被查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作出行政处罚。 陆遥为修复航标所承担的费用,将由哈密文旅部门承担,他本人也被授予“终身荣誉游客”资格。
……
戈壁滩上的风依旧吹着,半个世纪未能磨灭这些航标大字。而这次及时的修复,让它们在更多人心中活了过来。在天基信息的赋能下,个人自觉、企业责任与政府治理正在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构筑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立体网络。
修复一片戈壁,需要多少公里的目光?答案或许是:从1968年官兵们丈量土地时的坚韧目光,到2025年卫星俯瞰大地的精准目光,再到无数普通人关注历史、参与守护的炽热目光。
历史不语,却需要代代倾听;文明无声,却需要人人守护。当千千万万“陆遥”挺身而出,当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当制度保障与公众参与相得益彰,一条用科技与初心铺就的文明保护之路也就此延伸。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内容创作者,我后面的选题可能会延续我之前的风格,继续用卫星影像带领大家了解更加奇特的地理现象,和更加有意义的历史故事。”陆遥说。
如今,航天技术正从“仰望星空”的壮阔征程,深刻融入“俯视大地”的文明叙事,润泽古今。“北斗”指路、“高分”瞰世、“天链”传讯——这些宏伟的空间基础设施,不仅是探索宇宙的答案,也正转化为滋养文明根脉的温暖力量,让历史得以守护,让文明生生不息。
文/记者 邓雨楠
图/陆遥供图
编辑/王欣婷
审核/李淑姮
监制/索阿娣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