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全球移民圈里,印度人成了“香饽饽”。
日本首相石破茂拍板,未来5年要和印度实现50万人的人员交流,其中5万是技术人才,专门填IT、工程的坑。
俄罗斯那边刚喊出300万劳动力缺口,印度也立马凑了上去。
他们不仅在特伦甘纳邦开起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培训班,甚至连俄语课都安排上了。
然而,当地老百姓却很不喜欢这些“外来户”,其边走边“拉”的属性,更是能将清澈的湖泊,生生“酿”成特大号的“化粪池”。
可印度人的坏毛病,按理来讲全球皆知才对,可为何政客们还是不遗余力的拉拢呢?
打开近期的国际新闻,印度移民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
日本先是放出消息,未来5年要从印度引进5万技术人才,加上普通人员交流,总数要达到50万。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填补IT、工程领域常年缺人的漏洞。
俄罗斯这边动作更快。
他们国内正面临300万劳动力缺口。
其中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业这类技术密集型行业占了近六成,缺口规模相当于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
印度特伦甘纳邦的首席秘书达纳·基肖尔立马表态,当地已经针对这些领域开展专项培训,连俄语课程都排进了日程。
此话不是空穴来风。
阿三之前已经向中东、东南亚等33个国家输出过蓝领劳动力,沙特的沙漠里、马来西亚的工厂里,都有印度工人的身影。
放眼全球,印度移民的规模更惊人。
据说光侨民就足足有7位数,可以说从欧美到中东,从东南亚到东欧,到处都充斥着他们的身影。
这就很让人纳闷了。
明明国内大把的劳动力不去用,为何偏偏盯着印度呢?
答案藏在他们各自的用人荒里。
尤其是日本和俄罗斯,已经快被逼到没人可用的绝境了。
其中,日本的少子老龄化早就不是新鲜事,但最新曝光的数据还是让人咋舌。
上半年出生人口仅33.9万,死亡人口却高达83.7万,也就是说每出生1个孩子,就有2.5人离世。
按这个速度,日本一年要“蒸发”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更棘手的是高度老龄化的劳动力。
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近三成,便利店收银台里坐着六七十岁的老人,夜班出租车司机多是退休人员,连养老院的护工都可能比老人年纪大。
工厂缺人开工,医院缺人值班,整个社会像台没油的机器,不找外援不行了。
俄罗斯的困境则集中在技术领域。
他们的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技术工人缺口最大,这些岗位需要专业技能,短时间内靠本土培养根本补不上。
反观印度,人口红利实在太明显了。
有消息称,阿三总人口已超过中国,劳动力人口超5亿,平均年龄仅28岁,这在老龄化严重的全球市场里,简直是“香饽饽”。
而且印度在两个领域特别能打。
一是IT服务业,谷歌CEO、微软CEO都是印度裔,美国硅谷的IT岗位里,印度人占比极高。
二是蓝领输出,如沙特的大型建筑项目、卡塔尔的世界杯场馆建设,都有印度工人的参与。
因此,不是他们不想选别人,而是本土劳动力实在供不上,短时间只能先指望印度的年轻劳动力解一解燃眉之急。
可填了劳动力的坑,另一个关于文化的坑,正悄悄裂开。
没错,印度是能接下这么多国家的“订单”。
毕竟如此庞大的年轻劳动力基数,加上部分领域的适配性,让它成了现阶段的“最优解”,但光环背后,短板也藏不住。
首当其冲的就是劳工质量,那可不是一般的参差不齐。
高种姓精英能轻松融入欧美职场,可普通劳动者的文化习惯、技能水平,却成了接收国的麻烦。
比如中东的部分工地,曾因印度工人不熟悉安全规范引发事故,东南亚的工厂里,文化差异导致的劳资矛盾也时有发生。
当地百姓对这些“外来户”的意见也很大,其中日本民众的反对最直接。
2025年9月政策公布后,北海道、大阪的街头很快出现小规模抗议,东京更是有人跑到印度驻日使馆附近集结,举着拒绝外来竞争的标语。
连京都那些平时温和的商家,都联名给政府上书反对。
更离谱的是,网络上还冒出了“犹太人阴谋论”,有人翻出东京都市长和索罗斯的合影,硬说移民政策是外国势力操控。
还有人画了夸张的预言图,说未来东京街头全是咖喱店,会议室里语言混乱。
马斯克甚至在X平台上声援反移民,称石破茂政府纵容印度移民“入侵”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犯罪行为。
加拿大的文化冲突更扎眼。
多伦多的市民拍过一段视频,公共喷泉里有印度人集体沐浴,有人还在海滩上“挖洞大便”,当地博主发视频吐槽后,话题直接霸榜欧美热搜。
更无奈的是,当地政府竖了“这不是厕所”的双语牌子,结果反而成了“厕所指示牌”,牌子旁边的植物都成了“肥料受益者”。
英国则遭遇了“反向殖民”的尴尬。
2022年苏纳克成为英国首位印度裔首相时,印度媒体甚至高呼“印度之子崛起于帝国之上”。
当时英国人都懵了,人口占比仅3.1%的少数族裔,咋就出了首相?
后来斯塔默接任,还得在印度裔精英的影响下,签了英印贸易协议,允许部分印度人享受三年社保豁免。
这一下伦敦爆发大规模反移民游行。
由此可见,移民是个大学问。
当一个国家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时候,短时间的移民是可以短暂补上人口的窟窿,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民族情绪、文化生活理念的分歧等,都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割裂。
说到底,没人喜欢自己活一辈子的家乡,充斥着大便和咖喱味。
未来某一天,我们或许会在更多城市看到印度社区,闻到咖喱味,看到印度教神像,这些可能真的会成为常态。
只是,每个接收国都要明白,引进劳动力从来不是“一引了之”的事。
这场由印度移民掀起的全球迁徙,还在继续。
它不是某个国家的单独挑战,而是全球化时代里,每个面临劳动力缺口的国家都要答的题。
至于答案好不好,只能交给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想要既留住劳动力,又守住自己的文化,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