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就要有求人的态度,欧盟你怎么要稀土还要的这么理直气壮。
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代表欧盟提出,希望中国能在30天内解决对欧洲稀土磁体的出口问题。
说是“希望”,但更像是下“最后通牒”。
中国可不惯着,直接下达了一道铁令。
事情的起点还要从今年5月说起。
2025年5月,中国开始加强对稀土资源出口的全链条管控。
除了对出口实施追溯制度,监管也延伸到了稀土技术人员管理。
而6月,欧盟突然以“企业恐慌”为由,再次向中方施压。
在中方强化监管后,欧洲稀土磁体供应迅速收紧,许多企业库存告急。
据报道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公开表示:欧盟希望中国在30天内解决稀土供应问题,要求中国提供更多的稀土资源,以此来应对欧洲企业在当前市场中面临的严重困难。
欧盟刚刚在6月20日宣布欧盟委员会决定限制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招标。
这不是一次谈判,更像是一次矛盾叠加下的策略试探。
面对欧盟的“30天逼宫”,中国没有任何妥协,而是立即出台了新命令。
要求在华稀土企业必须提供详细的人员信息,包括教育背景、研究经历、个人资料等,以便加强稀土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保护。
同时,中国也启动了相关的稀土技术人员管理措施。
部分高敏感岗位人员可能被限制出国,存在上交护照等情况,防止技术泄露。
建立稀土人才数据库,说白了就是对相关人才的精准管理。
这道命令可不只是回应国际上的压力,更是在警告欧盟等西方国家:
稀土不是你们想拿就能拿的资源,中国以后对稀土的管控会越来越严。
此前中国加强了对稀土出口的相关制度管理。
中国要求稀土出口企业提交“全流程追踪信息”,并实施“按月申报机制”。
出口企业需列明买方、使用目的、具体应用领域。
这是一种典型的制度式回应,不针对某一国家,而是普遍适用。
但也足以说明中方态度:资源可以出口,但必须在规则下进行。
西方休想再用“卡技术的脖子”来打压我们。
欧盟之所以急于在7月前推动稀土谈判,和冯德莱恩的访华计划密切相关。
冯德莱恩将在7月访问中国。
而她早在6月的G7峰会上就为此铺垫了“舆论基础”。
还记得G7峰会上的戏剧性一幕么?
当时她在会上举着一块稀土磁铁出现在了会议室,公开指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
原本想借此拉拢别国为欧盟施压中方创造舆论共识。
结果却不如预期。
参会的国家大多保持沉默。
特朗普看着手中文件没发表任何评论,日本和法国代表也没有附和。
这场本意为引发“集体共鸣”的演讲,最终成了冯德莱恩一个人的表演。
磁铁的短缺是欧洲企业当前实实在在面对的困境。
据媒体报道,德国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主力电动车生产线因缺少稀土磁铁,已出现零部件断供现象,生产线停滞在电机安装环节。
法国勒芒的电动汽车电机工厂,也因稀土磁铁供应问题,出现过复工后又停产的情况。
欧盟内部数据显示,多家核心制造企业的稀土磁体库存周期从90天下降至21天。
这意味着一旦7月中旬还没有新的供货进入,部分工厂将不得不全面停线。
这不是小问题,特别是在欧盟大力推进新能源转型、鼓励电动车普及的背景下。
稀土短缺已开始撼动整个欧洲新能源产业链的稳定。
更尴尬的是,欧盟在政策上的“双标操作”,正在让自身陷入被动。
一方面公开施压中方,指责稀土出口制度“不透明”。
另一方面,欧盟却不断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审查和壁垒。
6月20日限制中企医疗器械,之前还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欧盟既要从中国拿资源,又要给中国企业设关卡,这种 “双标” 做法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种态度,在欧洲内部也引发了不满。
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曾强调对华政策应该服务于德国工业整体利益,而不是成为政治对抗的工具。
据相关报道,一些德国车企已经获得中国的定向稀土出口许可。
中国并未一刀切地关闭稀土出口,而是进行“差异化供应”管理。
对合规且稳定合作的企业开放绿色审批,对涉及敏感议题或参与对华打压的企业实施限制。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方一次不动声色的制度性管控。
其实欧盟早有稀土供应的“备胎”计划。
2024年,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希望到2030年将关键材料本土加工率提高到40%。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项法案进展缓慢。
可以推测波兰的稀土仓储项目很可能还未选址,瑞典的提纯设施也可能尚在设计阶段。同时,西班牙存在削减稀土相关预算的可能。
只有芬兰和挪威在部分领域有推进较快的可能性。
因此欧盟等国还是需要继续依赖中国。
这些西方国家一边离不开中国的资源,一边又想尽办法打压中国。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真是让人看的想翻白眼。
很多外媒将中方近期稀土措施解读为“对抗”或“打压”。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曾明确表示,管制措施是为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当前出口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可控性、防止非法转售与技术泄露。
尤其是磁体这一制品,既可用于新能源电机,也涉及军工领域。
中方对其实施出口追溯,是全球稀土供应链治理标准的提升。
同样地,对技术人员的实名备案,是对技术安全的保护,而不是针对某一国。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稀土管制是基于技术安全和国际规则的正常管理,而非政治手段。
中国始终强调,任何国家无权干涉中国的正当管理措施,“通牒式施压” 无法迫使中国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中方做出的反应不是拒绝,而是规则制定。
而对欧盟来说,与其设限、施压、喊话,不如在规矩中谋合作。
中国不是不谈判,但谈判要在制度的桌子上进行,而不是靠施压“逼人妥协”。
中国没有用稀土“要挟”过谁,但也绝不会让稀土成为别人的武器。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