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茶里的制度破冰:前海缘何成为“特区中的特区”

“扫这个码,用港币结!”香港创客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用手机支付丝袜奶茶时,屏幕上跳出熟悉的港币结算选项。

他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这里不是铜锣湾,而是深圳前海。

指尖轻触完成支付,感觉那道横亘深港的无形壁垒,正被一杯15元的奶茶悄然融化。

就在他喝奶茶的功夫,不远处一群戴着“香港大学”徽章的学生拖着行李箱走进公寓。

管理员递上智能门卡:“房间已按港校标准配置英式插头,WiFi可切换国际网络,放心住。”

这要搁以前,光是转换插头就得折腾半天。

几步之遥的“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港青Lisa刚通过自助终端完成香港会计师资格备案。

机器“滴”声打印出执业凭证,全程不到10分钟。

而当年,她需要往返深港三次、耗时半个月。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正式公开。

正是这份重磅文件,让前海的深港规则衔接按下了加速键。

这份重磅《意见》就像是中央送给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的大礼包,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利好,而前海,绝对是这份大礼的受益者。

在《意见》发布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被提及多达14次。前海在此轮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浪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央给的政策,既是机遇,也是使命。

而前海将在这一轮的深化改革中充当先锋官,让深港深度融合从文件上进入生活中。

1、前海开启深港融合新纪元

曾经,连接着深圳与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眼里,是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内地人走过“罗湖桥”,不仅看到了牛仔裤、蛤蟆镜、收录机,更看到了浪急潮涌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而跨过罗湖桥的香港人,看到的是内地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气魄,看到的是内地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变化。

刚开始那会儿,深港合作是啥样?

融了,又没完全融。

香港就像是面向全球的“商店”,而深圳则是负责在后面生产的“工厂”。“三来一补”的合作模式,深圳做的是一些“粗活儿”。

香港的工厂哗啦啦往北搬,确实把珠三角的工业带起来了,深圳也从个“小渔村”变成了新城市,形成了“香港接单、内地生产”的加工贸易模式。

深圳嵌入全球产业链,香港则依托国际港口和金融中心地位主导贸易网络。

那时候主要是香港的钱往内地流,两边制度上的墙还厚着呢,各干各的,分工不同。

现如今,深圳早已“鸟枪换炮”了。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下,前海作为国家战略的“制度创新试验田”,深港合作正迈向“3.0版”,实现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紧密融合。

而深港之间那道无形的壁垒,也终于到了可以彻底拆除的时机。

前海,在这一轮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之中,干的就是“拆墙”的活儿。

怎么拆?让香港的会计师、建筑师在前海备案一下就能执业;让深港之间的数据能安全又方便地流动;甚至打官司都能选香港的法律和仲裁。

这些都是前海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搞的新实践,史无前例、面向未来。

目标是从现在的“要素能流动”(钱、人能过来),升级到“制度共同体”,把两地在法律、税收、行业标准这些深层次的制度差异一点点磨平,在前海这片地方,打造出一个“类港环境”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开启深港融合新纪元。

2、资本用脚投票的真相

都知道资本最精明,哪里赚钱就往哪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你猜前海吸金有多猛?

2024年,前海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同比增长7.4%、占深圳市的60.4%,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优选地。

这种量级的投资押注,就是资本给前海拍在桌上的“信任票”。

为啥资本都青睐前海?说白了,前海给它们解决了痛点和堵点。

对香港企业来说,前海简直是“空间救星”。

香港核心商业区(如中环、九龙)的写字楼用地楼面价通常在10万港元至20万港元每平方米(约合人民币9万元至18万元每平方米),部分稀缺地块甚至更高。

前海在2021年扩区后,合作区面积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扩区’不是土地空间的简单拓展,而是改革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的叠加、优化和提升,可以说,前海有实力进一步拓展香港发展空间

前海还“与香港共享一套操作系统”,破解跨境要素流动“堵点”。

金融方面,落地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首创“跨境理财通”优化版,QFLP试点规模居全国前列。

法治方面,全国唯一允许港企选择“港法港仲裁”,81名港籍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超千宗。

数据流通方面跨境数据“负面清单”管理,让深港科研、物流数据高效跑通。

388家人工智能企业赋能,诞生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等14项全国首创;大宗定价权带来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年成交破千亿,推动大豆、天然气人民币计价;港青创业梦工场孵化943支香港团队,“1元入驻+5亿基金”模式大幅降低北上门槛。

香港大学的青年创业学院还跟前海的AI算力中心联手,形成跨境研发闭环,强化了产业互补。

今年5月,香港理工大学在前海梦工场设立了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设计、智慧医疗等赛道的直接技术转移和孵化。

港校在前海设立产学研基地,在港完成基础研发、依托内地的完备产业链与广阔市场开展落地转化的模式,逐步增加。

9600多家港企把前海当作“新主场”的背后,是前海的筑巢引凤,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3、港人赴深首站前海

有空就到深圳消费,早已成为越来越多香港人的选择。

这股“北上消费潮”一年比一年猛,而前海,靠着绝佳的位置和给力的政策,成了港人过深圳的第一站。

这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便宜,更是整个购物和消费体验综合作用的结果。

除了商超里面物美价廉的好货以外,68公里黄金海岸线的硬核配套更是给北上消费的港人带来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大都市消费体验。

前海冰雪世界、湾区之眼、滨海演艺中心等高密度的湾区地标构筑气超级文化磁场。

从前海石公园的礁石滩到欢乐港湾的摩天轮,再到会展中心流线型屋顶,一路都是天然取景框。全线打通的滨海步道串起一个个景点,形成山海连城的自然交融。

“湾区之光”摩天轮转一圈刚好28分钟,俯瞰整条滨海文化走廊;“湾区之眼”书城屋顶星空花园能眺望香港流浮山;在建的华发冰雪世界43万㎡室内雪场与企鹅岛的实验室,正把“滨海浪漫”升级成“未来奇观”。

更别提前海满街都是地道的港味,老字号茶餐厅把这里的“港味”密度拉到深圳均值3倍,转角就能撞见丝袜奶茶的蒸汽和港式蛋挞的焦香。

前海是深圳基础设施投资密度最高的区域,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造价超过100亿元,达到世界第四代产业园区标准。

这里的未来感也更加浓郁。

前海是智能出行的“梦工厂”。这里汇聚了小马易行等380多家AI企业,跑出了全球Robotaxi第一股。

一键召唤,Robotaxi 无人驾驶车便如约而至,约2000个无人车站点遍布街头,让你轻松打到“未来座驾”。

攻坚国产DPU芯片、RISC-V架构,打破算力“卡脖子”;发力海洋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剑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布局低空经济、推动游戏数字文创出海。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海多方发力。

微信香港钱包直连内地系统,港币扫码支付覆盖山姆、盒马等大型商超,结算效率大幅提升。关注市民生活体感,前海细致入微。

当昔日的货币兑换焦虑在“嘀”一声中烟消云散。当昔日繁琐的通勤和通关流程,如今被“15分钟生活圈”取代。

一国两制”的新注脚,正写在奶茶杯底的结算码中。

前海的目标从来不是做香港的“备胎”,而是成为共生的“神经元”。

用香港的规则精度嫁接深圳的创新速度,让制度破壁的脆响,成为大湾区心跳的节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美食   奶茶   特区   制度   香港   深圳   滨海   内地   港人   港币   产业链   资本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