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亮剑!刺破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化学迷雾”

文丨崔桂忠

超市货架上泛着诱人光泽的火腿肠、蓬松如云朵的面包、保质期长达数月的糕点,这些日常消费品背后,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化学战争”。

近日,国务院食安办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

此次食品添加剂滥用整治战,看似是一次常规监管行动,实则是对现代食品工业畸形发展的“刮骨疗毒”。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关乎当下食品安全,更将决定未来几代中国人的健康基因。

食品添加剂的诞生本是为解决保鲜与营养难题,却在资本浪潮中沦为“商业魔术”。焦亚硫酸钠让腐竹褪去岁月痕迹,溴酸钾赋予面包虚胖假象,亚硝酸盐为肉类披上诱人的红色外衣。某知名火锅品牌用“一滴香”勾兑出百倍鲜味的汤底,这种对感官刺激的病态追求,本质上与毒品成瘾机制无异——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味蕾与脏器的双重祭品。

添加剂滥用早已形成系统性危害。三聚氰胺事件十年后,仍有婴幼儿米粉违规添加香兰素;网红饮料打着“零糖”旗号,却暗藏过量代糖。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当添加剂成为降低成本的“捷径”,食品工业正滑向“化学合成”的深渊。这种畸形发展不仅威胁当下,更可能通过代际传递,改写整个民族的健康密码。

治理困境如同三重枷锁:其一,2500种合法添加剂与层出不穷的非法添加物展开“军备竞赛”,监管始终落后于技术变异;其二,分段监管导致责任真空,“土坑酸菜”事件暴露出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断层;其三,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50万元罚款与10亿元销售额的对比,让处罚沦为“隔靴搔痒”。这种制度性漏洞,正纵容着食品工业的道德滑坡。

国际经验提供了破局启示。日本仅保留60种添加剂的严苛标准,欧盟“预警原则”筑起安全防线,德国冷链追溯系统因大肠杆菌疫情而生,西班牙全民教育体系在毒油事件后崛起。这些用生命换来的教训警示我们:食品安全治理必须从“事后救火”转向“源头防控”。

消费者并非只能被动承受。浙江“添加剂侦探团”用简易试剂守护孩子健康,北京高校志愿者制作的避坑指南点击破千万。这些民间智慧证明,食品安全需要“人民战争”。但个体抵抗终究有限,当超市90%的预包装食品布满乳化剂,当外卖糕点充斥防腐剂,制度革新才是破局关键——建立黑名单终身禁入、完善吹哨人保护、推广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某省试行的连带责任制已让千家违规商户无处遁形。

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哲学,在当代异化为“食不厌艳”的化学狂欢。这场整治行动是重要起点,但真正的胜利,在于重建食品工业的伦理底线。当儿童零食不再是肝脏解毒测试,当保健食品回归营养本质,我们才能真正守护住“舌尖上的安全”。

毕竟,这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健康基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政府铁腕监管、企业良知觉醒、公众积极参与,三方合力筑起防线,才能让化学迷雾消散,让食物回归本真。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标签:财经   迷雾   食品添加剂   部门   化学   添加剂   食品工业   食品安全   健康   综合治理   事件   糕点   畸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