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的直觉是对的,42岁丑闻缠身的杨烁,终于走上了另一条上坡路

提到杨烁,大家总能想到“小包总”这个词,彼时虽然是个配角,但他却享有等同主角的人气,但很可惜,他的风光只是维持了极短的时间。

气质油腻的男人


一切还得从《欢乐颂》说起,那会儿的“小包总”简直是行走的荷尔蒙炸弹,低音炮嗓音,配上骚气十足的扭胯和挤眼,虽然观众嘴上说着“好烦人”,心里却诚实地“上了头”,就这样杨烁一夜爆红,把一个配角演成了绝对焦点。


那时的他,就是霸道总裁本裁,可好景不长,这碗“霸总饭”他吃得太急,也吃得太腻,从《归还世界给你》到《我们都要好好的》,他像是被下了蛊,演谁都是小包总,演谁都是那个有钱、浮夸、爱秀肌肉的男人。

观众的耐心很快被他标志性的“气泡音”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耗尽,“性感”的保质期一过,“油腻”的标签就贴了上来,撕都撕不掉,甚至这股油腻,还从戏里蔓延到了戏外。


他和刘涛的互动,总透着一股用力过猛的亲昵,在发布会上十指紧扣,甚至上演过一次被对方巧妙躲开的“索吻”,看得人脚趾抠地,再加上那些捕风捉影的花边新闻,他的公众形象开始蒙上了一层洗不掉的油污。

然而真正把他推向深渊的,却是一档亲子综艺,节目里,他训儿子就像训新兵全程黑脸,动辄呵斥,儿子紧张得走错了路他大发雷霆,那种“军训式”教育,让屏幕前的所有人都感到了窒息,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戏里那种强烈的掌控欲,是真的。


一夜之间,杨烁的形象,从里到外,塌得彻彻底底。

为啥这么油腻


杨烁为什么会这么“油”?这身油腻,究竟从何而来?答案,藏在他的童年里。


杨烁的父亲是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商人,他的童年几乎是在父亲的军事化管理和打骂中度过的,犯了错,皮带、扫帚就是家常便饭,甚至被关进地下室,这种高压,在青春期酿成了剧烈的反抗,16岁时他和父亲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跑到北京。

那段日子很苦,没学历没背景,只能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刷盘子,扫厕所,在烧烤摊卖过羊肉串,也在建筑工地搬过砖,最落魄的时候,靠给人画画,三块钱一幅,勉强糊口。


后来,他在夜店打工遇到了歌手戴娆,戴娆觉得他是个当演员的好苗子,资助他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杨烁的人生,这才算见了光。

现在回头看,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一个从小被死死压抑、渴望掌控一切的少年,在尝尽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后,突然有机会在聚光灯下扮演一个“呼风唤雨”的霸道总裁——这对他来说,不只是一份工作,更像是一场迟到的、酣畅淋漓的“报复”。


他演的不是角色,而是对童年那个无力自己的补偿,一种过度的、表演式的反抗,他把所有被压抑的掌控欲和权威感,毫无保留地宣泄在角色里,以至于在现实中,他也无意识地复制了父亲的教育模式。

那不是简单的脾气暴躁,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可怕的轮回,当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舒适区”时,观众却用“油腻”两个字,给他亮起了红灯,市场,其实是在警告他:兄弟,你演得太过火了。


败也油腻


“油腻”标签,加上绯闻缠身、教育方式引爆的舆论,杨烁的事业,断崖式下跌,戏约没了,代言飞了,他从炙手可热的“霸总专业户”,迅速沦为无人问津的边缘人,资本是诚实的,也是残酷的,当“杨烁”这个名字不再能带来流量和好感时,他被迅速地抛弃了。


这对一个习惯了鲜花和掌声的演员来说,滋味肯定不好受,但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一次“强制冷却”?当外界的喧嚣和诱惑都离他远去,他才终于有时间,或者说,才终于被迫去面对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当潮水退去,他才第一次看清了自己裸泳的姿态,这次“重启”他毫无主动权,是市场、是观众、是行业的规范,联手把他逼到了墙角,那些曾让他引以为傲的“外放”和“张扬”,一夜之间变成了他职业生涯最大的绊脚石。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被现实狠狠抽一巴掌,就永远学不会反思,被动反而成了他唯一的出路,他不得不把注意力从“如何更帅、更霸道”,转移到“如何更真实、更克制”上来。

新的出路


就在大家快要忘记杨烁这个人的时候,让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杀了回来,他角色万海,一个白发苍苍、满脸沧桑的阶下囚,来证明自己已经“去油”。


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去油”版的杨烁量身定做的,万海一个表面上的黑社会头目,实则是个被幕后黑手推出来的替罪羊,为了保护唯一的儿子,他选择背上不属于自己的罪名,在监狱里苟延残喘。

这是一个被命运扼住喉咙的“囚徒”,一个身不由己的可怜人,演这样的角色,他不再需要瞪眼、怒吼、挤眉弄眼,他需要做的,恰恰是“收”,收敛起所有的锋芒,去演绎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隐忍和深沉的父爱。


法庭上,当证人翻供,儿子站出来为他辩护时,他整个身体瞬间僵住,手指死死抠住被告席的栏杆,眼眶通红却硬生生把眼泪憋回去,嘴唇颤抖着却一言不发,那种想认又不敢认、心疼又怕连累的矛盾,全在这些细微到极致的动作里了。

被带出法庭的那一刻,他压抑的情绪终于崩溃,嘶吼着儿子的名字,那一声,没有半点表演痕迹,全是动物性的父爱本能。


观众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演员久违的“破碎感”,这种“收”的表演,与他过去那种“放”的表演,形成了天壤之别,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外在的虚张声势,而是源于内心的巨大张力,这个“囚徒”角色,像一把钥匙,意外地打开了他作为演员的另一扇门。

结语


杨烁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中年男人的困境,所谓的“油腻”,很多时候根本不是胖了或秃了,它是一种姿态,是内心失衡的一种外化,当你拼命想证明什么,拼命想抓住什么,拼命想扮演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时,你就“油”了。


杨烁的“去油”之路,是被动的,也是幸运的,他从一个被动的“囚徒”角色里,反而找到了演技上的主动权和自由,他终于不再表演“强大”,而是开始呈现“人”的脆弱与复杂。

这或许才是中年男人真正的魅力所在:不再需要用浮夸的姿态去武装自己,而是敢于呈现自己的真实,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他用一张阶下囚的脸,挣回了做演员的尊严,这份沧桑,比所有浮夸的荷尔蒙都性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娱乐   上坡路   丑闻   直觉   刘涛   油腻   角色   观众   演员   儿子   浮夸   囚徒   小包   父亲   霸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