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赤都文化驿站 宋鹰鹤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英雄精神始终是凝聚民族力量、指引前行方向的核心坐标。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砥砺奋进的建设时期,无数英雄用热血与生命诠释忠诚与担当,他们的事迹不仅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更通过具象化的纪念载体,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其中,国家部门唯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班徽,将“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的传奇人生与精神内核永久定格,这枚承载着特殊荣誉的徽章,既是对一位战斗英雄的最高致敬,更是新中国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的生动见证。
郭俊卿签名照片,展览于赤都文化驿站
郭俊卿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1930年,她生于热河省凌源县(今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县),童年饱受战乱与灾荒的磨难,为求生存,全家逃难至热河省赤峰县(今内蒙古赤峰市)——这片广袤的北疆土地,不仅给予她安身之所,更孕育了她的家国情怀。1945年,年仅15岁的郭俊卿怀着“保家卫国”的赤诚,在赤峰毅然女扮男装参军,从此以“郭富”之名,在军营中开启了长达五年的非凡征程。在赤峰的军旅岁月里,她不仅在枪林弹雨中屡立战功,更在班长的引领下坚定了理想信念,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将青春热血深深融入这片见证她成长的土地。
郭俊卿原版照片展览于赤峰郭俊卿教育基地
在部队的五年间,郭俊卿以惊人的毅力隐瞒女儿身,与男兵一同摸爬滚打、冲锋陷阵。战斗中,她曾主动请缨带领战友突破敌人封锁,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即便身负重伤也绝不退缩;行军路上,双脚磨出血泡、冻裂化脓,她始终咬牙坚持,从不叫苦。这份超越性别与年龄的坚韧,让她赢得了战友的一致敬重,更在烽火中淬炼出“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英雄品格。1950年,全国英模大会上,郭俊卿的事迹震撼全场,她被国家军委和毛主席授予“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现代花木兰”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彼时,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传奇,更成为激励千万青年投身国家建设、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旗帜。
左一:郭俊卿
尤为特殊的是,1950至1955年国家重点培养郭俊卿期间,政府部门专门以她的名字命名班徽,这一举措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如今珍藏于赤峰赤都文化驿站的这枚班徽,印刻着“江西萍中,郭俊卿班,1955年”的字样,由赤都文化驿站于2020年斥巨资从外省征购而来。班徽虽小,意义深重:它不仅是对郭俊卿个人功绩的高度认可,更开创了“以英雄之名铸班级之魂”的精神传承模式——将英雄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融入班级文化,让每一位学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以英雄为榜样,树立“为国担当”的理想信念。这种将英雄精神具象化、日常化的传承方式,为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
郭俊卿班徽
赤峰作为郭俊卿的“第二故乡”,始终与她有着深厚的情感羁绊:她的父母、弟弟与弟媳长眠于此,直系侄女、侄子至今在此生活,血脉与乡愁让这片土地成为英雄精神的天然传承地。为守护这份精神遗产,赤都文化驿站十余年来投入数百万元,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郭俊卿的1000余件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设立专题展区妥善珍藏。自展览开放六年多来,已有数万人前来参观,当人们凝视这枚班徽、触摸英雄用过的物品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当年那个坚毅的少女战士隔空对话。如今的赤都文化驿站,早已超越“文物存放地”的定位,成为北疆大地上传承英雄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让郭俊卿的故事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感染力。
在新中国的英雄谱系中,郭俊卿并非个例:王二小舍身引敌、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他们的事迹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尽管受特殊历史时期条件所限,并非每位英雄都能拥有专属班徽,但郭俊卿班徽的存在,为英雄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独特范式——它证明,英雄精神无需依赖宏大叙事,一枚小小的班徽、一段鲜活的故事,便能让英雄的品格融入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如今,许多学校以英雄名字命名班级、设立奖学金,正是对这一传承模式的延续与发展,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能成为激励青年成长的力量源泉。
赤峰郭俊卿教育基地一角
郭俊卿与她的班徽,早已超越个人与物品的范畴,成为新中国英雄精神传承的缩影。从赤峰的逃难少年到全国特等战斗英雄,从一枚班徽的诞生到千万人对英雄精神的守护,这段历程深刻印证: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始终是民族前行的不竭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郭俊卿班徽所承载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为国奉献”精神,依然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铭记英雄、传承精神,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英雄之魂永铸,让时代之光永续。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