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估计不少人看到这个标题就是一愣,我是谁,我在哪?93阅兵刚结束,军事航天部队方队亮相后,我们就直接来到“星球大战”的时代了吗?其实这次撞击小行星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安排。那么这套撞击小行星的流程,不仅是一次科学研究,背后更是一套完整打击链,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次 “太空防御”任务究竟是怎么个事。
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撞击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并且还简略的描述了任务方案。
这次任务采用“拌飞+撞击+伴飞”的模式,也就说先观察这颗小行星获取参数,然后在对小行星进行高速撞击。过程中会进行天地联合,高速成像,也就是大概率可以全程直播。撞击完成后,还会进行轨道、外貌和溅射物的观察,准确评估效果。等等,这一套是不是感觉非常熟悉呢?
其实这就是一套标准的“打击链”,开始是前期侦察,然后确定打击方式击毁,打击过程可以实时观测,最后进行毁伤评估,如果还有必要可以进行第二次打击。只不过这一套打击链是放在“太空”中,可以说这就是首次在太空中完成了一整套“太空防御”构建。
那么继续往下想想,既然能打击小行星这种复杂轨道的太空物体,对于轨道更加规律的卫星来说,那是不是更简单呢?可以说西方一些天天窥探他国机密的所谓“间谍卫星”是不是要瑟瑟发抖呢?
而且这次任务的名称其实也能说明问题,叫做“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演示,那么是演示给谁看呢?一个是验证,那就是证明咱们有这个能力。简单说就是能打小行星的能力,我们要证明给全世界看,更是要让西方国家看明白。
当然,这次验证也不是我们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安排的,之前采访国家航天局时,就已经提出了十四五末期,2025年或2026年就要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和撞击,只能说我们是说到做到。
同样的在太空问题上,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这点也是说到做到。
这种“太空防御”的能力,如果是朋友肯定不担心,但如果是敌人,自然就会心虚害怕。至于如何分辨呢?其实这次93阅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没有来的,因为什么原因他们心里自己都清楚。而这次阅兵我们也首次亮相了“军事航天方队”。
对于这个方队的介绍中就说的很明白了,聚力备战打仗,加快创新发展,提供安全进出和开放利用太空能力,增强太空危机管控和治理能力,和平利用太空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那么太空中会遇到什么危机呢?
既有小行星这样的人类共同的自然危机,也会有某个国家为了一己私利人为制造的危机。比如说现在低轨上美国已经发射6万颗卫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陈昌敢就提出,达到7.2万颗后,可能发生“kessler”碎片碰撞概率增长问题。如果说美西方在太空中野蛮生长,那么不介意让他们见识一下真正的“星球大战”。
可以说太空中的竞争早就开始了。近地太空的轨道资源也不是无限的,美国作为太空技术的先行者,必然是抢占最多资源。
后来者怎么办?现在看来谈是很难的,我们还是必须要有维护自身太空权益的力量,这就和加强海军发展,才能有效维护自身海洋利益是别无二致的。
也就说这次小行星撞击,既能维护自身太空利益,又可以为人类应对太空威胁作出中国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