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这顿就别再多吃了,胖点不好。”
“可你看看我大腿和屁股那点肉,可真说不上胖!孙子还说我有福气呢!”
每次菜市场门口,60多岁的王大爷总能和邻居张大妈围绕“体重”话题争上几十句。在许多中国老人心里,胖=不健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三个字总像拨浪鼓在耳边摇晃。
可就在大家以为“瘦点才长寿”时,有研究和医生却站出来提醒:60岁以后,真的别盲目追求骨感身材,“微胖”恰恰可能是福气的象征。
这时代变了吗?还是关于老年体重的真相被我们误会太久?其实,胖也要“胖”对地方,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有点肉的老人,往往活得更久、更舒坦。
为什么专家会这么说?哪些胖是“长寿胖”?又有哪些胖才是真的健康?今天就带你深度揭秘,结尾告诉你怎么“胖对地方”。
你也许想不到,全球多项权威研究数据显示,60岁后“微胖”的老人,死亡风险比“偏瘦”人群低出12.6%~18%。
来自瑞金医院长达10年、覆盖16.6万老年人的随访发现:BMI(体重指数)在24~28区间的老人,寿命最长,而BMI低于18.5的人死亡率反而最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手多家权威医院的大数据也表明:“体重有点偏高”的老年人,抗病能力更强、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好。
这背后的常识颠覆在哪里?太瘦的老人容易肌肉流失,出现“肌少症”,而肌肉就是维持行动、免疫力的关键。再加上,年纪大了以后,遇到生病住院等突发情况,有点脂肪和储备就像手机的“备用电池”,帮你度过难关。
别小看大腿和屁股上的那一点肉!哈佛大学研究显示,臀腿部脂肪的分布更利于血糖和脂肪代谢,大腿粗一点、屁股圆一点的人,糖尿病、心脑血管风险反而比“啤酒肚”要低得多。
诸多国内外大样本人群分析都得出类似结论:“梨形体型”的老人,远比“苹果型体型”更值得祝贺。
可不是所有的胖都是好消息。“拍照P成瓜子脸”式想法,老年人真不能有。真正的“长寿胖”,有两个黄金部位:
大腿和臀部圆润,步态稳当:这是身体有充足肌肉和健康脂肪储备的表现。2019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就指出,体重稍重、但是腿部和臀部肌肉饱满的老人,跌倒风险低,患骨折、肌少症的几率降低25%以上。
腹围不过线,“肚子胖”反而危险: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的腰围标准:男性不超90厘米、女性不超85厘米。深有啤酒肚、腹部肥胖,哪怕BMI勉强合格,依然潜藏血糖、血脂、血压异常。一旦腰围超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会极速飙升40%以上。
换句话说,“腿和屁股多点肉”是“黄金区”,而“肚子胖起来”却是“高危区”。有力气,能爬楼,能蹲能站,是摄取蛋白质充足、运动得当的信号。反之,肚皮圆滚、手脚细瘦,那就要小心了,这多半不是健康的胖。
你是不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健康胖”?别着急,医学界重磅共识在这里:
科学计算BMI,别“以瘦为美”:用体重(公斤)÷身高(米)²。理想值在24~28区间。身高1.6米,体重在61~72公斤都合理。低于18.5要警惕,高于28注意控制。
关注腹围,一根软尺测健康:家里随手拿根皮尺,对着肚脐一绕,超标就要控脂增肌。尤其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要快速重视起来。
多吃蛋白质,别怕“长肉”:老年人对蛋白质需求反而是年轻人的1.2倍。专家建议,每公斤体重每天1~1.2克优质蛋白。
专家建议,每公斤体重每天1~1.2克优质蛋白。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块瘦肉少不了,豆制品也别落下。
适量脂肪和碳水,平衡营养要紧:太清淡容易营养不良。橄榄油、鱼油、燕麦、全谷类,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好的胆固醇。
运动越多,腿越有肉:快走、深蹲、抬腿、负重提水,每周3~5天都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指明,坚持轻量训练的人,不仅肌肉紧实,免疫力、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华老年医学会《老年人营养与健康共识》
北京协和医院官方网站北京协和医院官方网站
《中国慢性病与行为风险监测》项目数据分析,2023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医师专访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