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城到博物院:故宫这一百年

1925年10月10日下午,鲁迅没有出门。他在日记里写:“十日 晴。上午以校稿寄素园。下午素园、丛芜来,赠以《小说史》、《陀螺》各一本。”

鲁迅在社交的同时,故宫博物院成立大典在紫禁城的乾清门外隆重上演,涌入参观文物的民众多达数万。三大殿的丹陛上挤满了人,与百年后故宫纪念大展的火爆几无二致。

神武门上“故宫博物院”的匾额,书写者虽然由最初的李煜瀛变成了后来的郭沫若,而故宫始终是故宫。一百年的光阴,有时仿佛只是一眨眼。

2025年10月3日,故宫神武门。图据:视觉中国

故宫博物院的由来,大致从溥仪搬出故宫开始。

1912年2月,6岁的宣统帝溥仪退位,结束了清廷自1644年进京以来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作为和平退位的交换,逊清皇室被允许居住在紫禁城乾清门以北的内廷,而乾清门以南则归民国政府所有。这是紫禁城落成五百年来堪称空前绝后的时期,一座宫殿内并存着两个时代:溥仪仍保留皇帝尊号,而民国总统袁世凯也暗蓄此心。

溥仪退位后,热河(承德)和奉天(沈阳)两处行宫内的古物不断遭到毁损流失。1913年北洋政府内务部下令筹办古物陈列所,以将两地的文物汇总于北京以集中收藏展示。《古物陈列所》章程明确表示,“……以为博物院之先导。”

1914年10月10日,收藏20多万件文物的古物陈列所正式宣告开幕,展室主要在武英殿、文华殿等处。至月底,二十天内共接待观众一万一千余人次,在当时十分惊人。

当时的“古物陈列所”匾额

为了吸引观众,陈列所规定各殿物品每周都进行更换:稀世珍品随时更易,不作长时间展览,以便慎重保护;普通展品“或旬月一换,或逢令节纪念等日减价期间,分别选择更易。”

但观展体验却并不太好,原因在于文物太多,虽然分了青铜、玉器、书画、陶瓷等门类,但展陈的细分程度远远不够理想。陈列所开门半个月后的10月24日下午,鲁迅在武英殿参观完后颇有微词,“殆如骨董店耳”。

虽然不够令人满意,这却是清宫文物由秘藏走向公开展出的开始。古物陈列所的开放是整个紫禁城开放的先声,许多规章制度也为后来的故宫博物院所借鉴,因此古物陈列所可视作今日故宫博物院的前身之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制古物陈列所全图

1917年张勋复辟虽以闹剧告终,但紫禁城里的溥仪却一直是遗老遗少们的希望所在,当初《清室优待条件》里规定的迁居颐和园一直是纸上空文。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兵变控制北京,为师出有名决意将溥仪逐出紫禁城。

11月5日,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等进入紫禁城,要求溥仪废除皇帝尊号,即日交出印玺、出宫居住。但这些人只知道让溥仪离宫,完全没有考虑到文物的处置问题。溥仪最终同意出宫,但要求“先收拾物品”。

此时一起入宫的国民代表、北大教授李煜瀛表态:“物品不必收拾,有关历史文化之物品,以不搬走为是,因系国宝,不宜归一人一姓。你们今天出去后,只将无职守的太监开去,各宫殿仍旧归原看守人看守,并加封条,以专责成。”

1924年11月5日,溥仪当天出宫后军警查封宫殿。

有这样的见识,因为李煜瀛曾长期在法国生活,对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浮宫如何改为博物馆的历史相当熟悉。若没有这番话,也很难有后来故宫博物院的那些文物。

李煜瀛的父亲是晚清重臣李鸿藻,曾为同治帝师。虽然李鸿藻长期是李鸿章的政敌,但1902年李煜瀛留学法国,却得到了李鸿章的赞许和帮助。在法国,李煜瀛加入了同盟会。李鸿藻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成了革命党。

李煜瀛,摄于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煜瀛返华,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生物系教授。溥仪出宫后半个月,“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委员包括蔡元培、陈垣、罗振玉等文化界名流,而李煜瀛被推举为委员长。委员会的目的是要清理故宫内的公产私产,“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藉彰文化而垂久远。”

1924年年底,委员会开始正式点查清宫物品,以内廷最南端的乾清宫、坤宁宫为起点。点查有一系列相关的严格规定,比如点查人员必须有三人作保方有资格担任;各组进屋点查时,一旦离屋必须加锁,由本组人员与军警签字;点查人员不得单独行动,不得提前进入或离开,也不得离开工作地;点查时不能移动物品所在位置,如必不得已挪动时,亦不能移至室外,并且在点查后必须复原。

清室善后委员会封条

后来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北大学生单士元曾参与点查,他回忆,当时紫禁城每一个院落都是“蓬蒿满地,高与人齐”,必须用锹镐镰刀开路。点查人员要身穿特制无口袋的工作服,还以白带系紧袖口,使双手一目了然无处可藏。时值寒冬,冷气逼人又无炉火,墨盒里的墨、毛笔的笔尖经常被冻成冰块,“两足站地三至四小时痛如刀刺。”

随着点查工程接近尾声,博物院也呼之欲出。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筹备会起草的《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及《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会章程》《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决定以溥仪原居住的清宫内廷为院址成立故宫博物院,断绝溥仪复宫的可能,保护国宝安全。

当时交泰殿内的自鸣钟

正式建院日定在了10月10日,也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纪念日。开院前夕,京津各大报都登出了“故宫博物院开幕”广告。这一年,北京的十月没有雨天,只有三四天多云,其余都是晴天。

1925年10月10日,李煜瀛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已高悬在神武门上方,顺贞门内竖起了大幅《全宫略图》。观礼的请柬发出了3500余份,从临时执政段祺瑞到各省督办,以及政、军、法、工、商、学各界名人均在受邀之列。更多的则是听闻消息赶来参观的市民,都想一睹数百年来壁垒森严的皇家禁地及深宫奇珍。

典礼前几日,李煜瀛在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半跪以大抓笔而书,字体为颜体,每字足有普通圆桌大小。这块匾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于书体雄浑博大,故一度被误以为集颜真卿《颜家庙碑》而成

据那志良《我与故宫五十年》记载,“十月十日的早晨,不到八时,神武门外已站满了人。九时开门,一拥而入,真是万人空巷,拥挤不堪。”

《黄报》载:“数千年宫殿尊严,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则略破悭囊,即允吾人昂首阔步,眺望谈笑于其间。不可谓非建国以来,求治益乱、求合益分之现象中独此一事,是以差强人意者。”

下午两点,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在乾清宫前举行,宣告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董事兼理事李煜瀛首先报告了点查工作与故宫博物院筹备情形,前摄政内阁总理、故宫博物院董事兼理事黄郛表示,故宫成为博物院后完全属于公有财产,“如有破坏博物院者,即为破坏民国之佳节,吾人宜共保卫之。”

建成五百年的故宫,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满为患。《故宫博物院中东两路参观纪》记载,“惟因宫殿穿门别户,曲折重重,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善后委员会顾问吴瀛,因为有事耽搁未能及时进宫,结果就被堵在坤宁宫东夹道长达两小时,“始得前进”。

当天故宫遵义门内的参观者。

展室中更是拥挤不堪。当时在养性殿中值守的那志良回忆,这里陈列有《南巡图》和《大婚图》等画工精致、雅俗共赏的展品,先来的人看完了想走,结果被后来涌入的人挤满,根本无路可去。

“我看到一位先生,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走到门口,伸着头向里面探望。他也未必决定是不是进来看看,可是,被后面人一挤,就挤进来了,他成了‘夹馅饼干’的馅子,夹在那里,缓缓移动,有时他伸伸脖子,向展览柜中望望,我想他也未必看到什么,然后被夹了出去。这个人是做什么来的,受了一顿挤,走了。我很莫名其妙。陈列室内的拥挤情形,大概都是这样子。”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紫禁城南北区域虽然分属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两个不同的单位管辖,但整个故宫已不再是禁区:整座紫禁城都变成了国有的博物馆,普通民众可以参观游览了。即便是溥仪,1960年在单士元陪同下重返故宫、走到原来住的宫殿时也感慨,“真是整洁,我都认不得了。”

曾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工作的马衡先生曾说:“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自民国二年政府将奉天、热河两行宫古物移运北京,陈列于武英、文华二殿,设古物陈列所,始具博物馆之雏形。此外,大规模之博物馆尚无闻焉。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

2025年10月7日,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图据:视觉中国

1948年,院所合并之后,故宫博物院完整涵盖了紫禁城区域,一直延续至今、迎来百年大庆。如今观众在故宫“百年守护”大展上能看到的国之珍宝,比一个世纪前更多。

文/启凌 编辑 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皇城   故宫   博物院   紫禁城   古物   文物   清宫   宫殿   博物馆   匾额   大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