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空气里混杂着草木与泥土的气息,正是孩子们奔跑在公园嬉戏的好时光。35岁的李女士怎么也没想到,看似平常的一天,居然成了全家难忘的“惊魂时刻”。
那天下午,她带着7岁的儿子跳跳在小区绿地捉蝴蝶,看他拉着同伴又蹦又跳时,她心里还有些嘲笑自己太谨慎。

然而回家替跳跳洗头时,一个黑褐色的小疙瘩吸附在脖颈上方,怎么也不掉落。李女士下意识要去抠,被身旁的婆婆拦下,“别乱动,等医生来。”两个“拒绝”,一拒绝拔除,一拒绝土方法,竟然救了孩子一命。到底蜱虫有多危险?家长要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都忽略了,错一步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蜱虫小小一只,为何让医生如此紧张?它不仅仅是个“吸血鬼”,更是潜伏在孩子身边的“隐形杀手”。
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蜱虫相关病例不断上升,部分地区高发率超过16%。蜱虫体内可能携带多种病毒与细菌,如森林脑炎病毒、莱姆病螺旋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等。

其中,被蜱叮咬后感染SFTSV,重症致死率高达10%-30%,且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专家提醒,尤其是5-14岁的儿童和户外活动频繁的家庭,平时一个疏忽可能就为健康埋下隐患。
那天,李女士的正确做法其实拯救了跳跳的安危。临床数据显示,“土法”拔蜱或过早扯除,约有40%-60%的概率导致蜱虫口器残留,感染风险激增。医生的建议是,遇到蜱虫,家长一定要记住以下三点,否则后果难料。
很多家长认为,发现蜘蛛、蚂蚁等“小虫”爬上皮肤,用手一掐就行,殊不知蜱虫叮咬远比想象得可怕。
蜱虫的口器像倒刺一样深入皮下组织,一旦蛮力拔除,容易断口留体,导致皮肤“异物肉芽反应”或细菌借机侵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近年统计,因“抠、烧、拍打”误操作引发继发感染、局部肿毒的病例中,逾八成与自行盲目处理有关。

而蜱虫可传播的疾病不仅包括莱姆病,还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危害的森林脑炎。数据显示,一项针对东北地区的调查中,蜱虫携带森林脑炎病毒阳性率达12.8%。
感染后,轻则发热乏力、红斑肿胀,重则出现神经症状、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弱,发病进展更快。因此,一旦发现蜱虫叮咬,切勿大意或自行用偏方处置,专业处理才是唯一出路。
医学共识认为,有三点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拒绝自行用手或工具强行拔蜱。许多家长觉得,直接用镊子夹掉就好,事实上这样易导致蜱虫的头部和口器断裂,残留皮下,增加感染风险。

医生建议,用细尖镊子夹住蜱虫靠近皮肤的一端,缓慢向上拔出,动作要稳,不可旋转或用力摇晃。如果没有经验,仍建议不拔除、立即就医。
拒绝用油、酒精、火等“土方法”刺激蜱虫。民间有传言称用烟头烫、香油捂、风油精涂能逼蜱虫自行松口。
实验证实,这些方法只会增加蜱虫分泌唾液和胃液,反而提高了病毒、细菌进入人体的概率。正确做法是不刺激、不揉、不挤,让专业医生操作。
及早处理伤口、密切观察症状,必要时检测病原体。医生强调,拔除蜱虫后需消毒创面,并在两周内密切留意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异常。

若出现症状,及早就医并说明蜱虫叮咬经过,便于医生判断是否需抗生素/抗病毒治疗。此外,特别注意被咬部位如有脓液、红肿、溃烂,应尽早复诊。
既然蜱虫常出现在草丛、林地、公园等地,家长们带娃出门,不妨多提前防护,具体建议包括:
穿着浅色长袖/长裤,扎紧裤脚和袖口,减少裸露皮肤;避免在灌木、长草里长时间逗留,鼓励孩子活动后及时检查身体;可适当涂抹儿童适用的“避蚊胺”类防护剂,阻止蜱虫叮咬;回家后第一时间检查耳后、腋下、脖颈、腰腹等隐蔽部位,发现异常立刻协同医生处理。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宠物也是蜱虫传播媒介。家中养有猫狗的家庭,定期驱虫不容轻视,为孩子构筑多一层“安全屏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专家共识:蜱虫病的诊疗管理(2022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王新宇. 莱姆病和蜱虫相关疾病的防治现状与进展.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 41(4)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