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我第5次扒着儿子房门缝看——手机屏幕亮着,作业本摊在桌上没动。忍到极限踹开门:“说了多少遍别熬夜玩手机!明天上课睡大觉吗?”
儿子猛地抬头,眼睛红得像兔子:“你能不能别管我!”枕头“砰”地砸过来,他背过身,再也不肯说一句话。
我僵在原地,心里又酸又堵:那个黏着我喊“妈妈最好”的小男孩,怎么一上初中,就成了浑身带刺的“小刺猬”?
后来才懂:初中生的叛逆,从来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把“管控”当“陪伴”,把“说教”当“关心”。聪明妈妈都在做“减法陪伴”,少管3件事,做好2件事,比天天盯着管用10倍。
第一件事:别追着问“考多少”,先问“累不累”
“作业写完没?”“月考排第几?”“隔壁小雅又考前十,你咋不行?”
这些话,我以前天天说。直到儿子数学考68分,我刚要发火,他突然哭了:“妈,我熬到11点改错题,还是错好多,我是不是很笨?”
我瞬间鼻酸——我只盯着分数,却没看见他卷子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没看见他熬夜时揉红的眼睛。
后来我改了口:
他放学回家,先递杯热牛奶:“体育课跑800米,累坏了吧?”
他拿卷子回来,先看他的脸:“哪道题最难?要妈妈陪你捋捋吗?”
他考砸了,不说“怎么又错”,只说“把错题搞懂,下次就进步了”。
神奇的是,没了追问,他反而主动说:“妈,这次粗心错两道,下次一定改。”
初中生的学习,是“信”出来的,不是“盯”出来的。 你先在乎他的“累”,他才会在乎自己的“学”。
第二件事:别打断他“吐槽”,先听他把话说完
“妈,同桌故意撞我!”“老师不公平,明明不是我的错!”
以前儿子吐槽,我总忍不住打断:“肯定你也有错”“别计较,忍忍就好”。结果他摔门喊:“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直到他被好朋友冷落,躲在房间哭。我没讲道理,只坐在他身边拍背:“被好朋友冷落,肯定特别委屈吧?”
他眼泪掉得更凶,却慢慢开口:“他今天不跟我说话,是不是我做错了?”等他说完,自己叹口气:“算了,明天找他聊聊。”
初中生的“小事”,都是他的“大事”。 你不用急着给建议,只要让他知道“妈妈在听、妈妈懂你”,他就会把你当“情绪垃圾桶”。你越否定他的情绪,他越会把心门焊死。
第三件事:别乱翻他房间,留个“小秘密”
“你房间太乱,我帮你收拾”“跟谁聊天呢?手机给我看看”“日记还上锁?藏啥了?”
我以前总觉得“孩子是我生的,哪来的隐私”。直到偷偷翻他日记被发现,他疯了似的吵:“这是我的隐私!你根本不尊重我!”
那是他第一次跟我发这么大火,我才懂:初中生的“隐私”,不是防着你,是他在学着“做自己”。
后来约法三章:
他的房间自己收拾,我进门先敲门;
手机、日记绝不碰,除非他主动分享;
跟谁玩、去哪玩,安全就不干涉。
慢慢的,他反而愿意说了:“妈,看我日记里写的趣事”“周末跟小明去打球,他球技超棒”。
孩子的私人空间,是他的“小城堡”。 你越尊重,他越愿意开门;你越闯入,他越筑高墙。
做好2件事,比“管得多”更暖孩子心
1. 陪他“疯玩”一次,胜过长谈1小时
陪他练1小时钢琴,不如打20分钟游戏;逼他看名著,不如陪他看一集《斗罗大陆》。
儿子爱拼乐高,以前我总说“浪费时间”。直到陪他拼了一下午机甲,他兴奋地说:“妈,这个零件要卡紧,不然胳膊会掉!”
那天晚上,他主动说:“妈,今天真开心,好久没跟你玩了。”
对初中生,“陪他玩”就是“陪他交心”。 他觉得“妈妈懂我的爱好”,才会跟你掏心窝。
2. 别做“焦虑妈”,要做“稳住妈”
“考不好中考咋办?”“别人都补课,你不补就落后!”“我为你辞工作,别让我失望!”
这些话,我以前常说,直到儿子低头说:“妈,我是不是特别没用?”
我才惊醒:我的焦虑,正在压垮他。
后来放平心态:
考好了,只说“真棒,妈妈为你开心”;
考差了,摸他头说“找到问题就好,妈妈信你”;
不跟别人比,只说“你比上次认真,这就够了”。
慢慢的,儿子心态稳了,成绩反而稳步升。
妈妈的情绪,是孩子的“定海神针”。 你越慌,他越乱;你越稳,他越有底气。
写在最后
初中生就像刚启航的小船,不能拽着绳子不让走,也不能撒手任他飘。
最好的陪伴,是做他“身后的港湾”:他往前冲,我们鼓掌;他遇风浪,回头就见我们在。
其实孩子的叛逆期,也是我们的成长课。放下掌控欲,收起说教腔,少管一点,多信一点——你会发现,那个带刺的小刺猬,悄悄变回了黏人的小男孩。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