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济南的一个普通清晨,66岁的王阿姨像往常一样起床、散步、吃过早饭,正准备出门,却突然被孙女用略带好奇的语气问住:“奶奶,你上完厕所为什么还要用水洗?”
王阿姨笑了笑,随口回答:“干净呗,不然总感觉不舒坦。”女儿听见后也凑过来:“妈,我们单位好些同事都不习惯这样,还说容易感冒、着凉。”家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可除了王阿姨,其他人似乎没有太多认同感。
你认得出这个场景吗?或许在很多家庭,关于“大便后到底需不需要用水洗”这样的话题,始终没有标准答案。
不少人习惯纸巾擦拭,图省事方便;而另一些人,则始终坚守着“用水洗才干净”这个习惯。到底哪种方式更健康?长期用水清洗,真的会对身体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吗?其实,这其中大有学问。
本文就带你深入解读,大便后用水洗屁股背后的科学依据、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权威机构和医生的真实建议。尤其是第3个你很可能从没注意过的益处,别急着下结论,一起来看看。
在我们的生活中,东南亚、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便后用水清洗已经成为主流。《美国肛肠疾病杂志》2022年刊登的一项国际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4%的亚洲受访者习惯在排便后使用清水冲洗,而欧美则以干擦为主。
那长期用水清洗究竟有没有好处?有没有“致病”或“过度卫生”的风险?
首先,从肛门健康角度来说,纸巾干擦虽然方便快捷,但对有痔疮、肛裂等肛周问题的人群来说,反复摩擦容易导致创口二次刺激,甚至引发感染。而水洗能温和带走残留物,减少局部刺激,有利创面修复。
其次,皮肤学研究表明,70%的肛周湿疹、瘙痒与局部分泌物、粪便清洁不露有关。水洗有助于彻底清除外源污染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有效降低肛周湿疹、肠道致病菌感染的概率。
最后,关于“水洗会引起感冒、寒气入侵”这样的说法,目前尚无高质量科学依据。只要注意环境温度、避免过冷水骤然刺激,适温用水清洗基本不存在健康隐患。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2021年开展的“肛周护理与肠道健康队列研究”提示,坚持半年用水洗屁股的人群,身体出现了以下3个变化:
肛门皮肤敏感性下降,干裂、瘙痒发作率降低42%
与单纯纸巾擦拭相比,清水冲洗肛门,可显著减少局部干裂、糜烂、红肿的发作频率,尤其是在秋冬季易干燥的北方城市,这一作用更为突出。调查显示,42%的习惯用水洗的人,肛门不适和瘙痒症状明显减轻。
预防肛肠疾病,痔疮发作次数下降19%
对于有痔疮、肛裂基础的人,医生普遍建议每日温水坐浴或清洗。队列研究发现,坚持用水清洗半年,肛裂复发率下降了14%,痔疮急性发作次数下降约19%。水洗能帮助创面卫生,提升恢复速度,有助于改善肛周微环境,降低因残留污物刺激而引发的炎症风险。
肠道感染发生率降低,尤其是诺如、沙门氏菌感染
数据显示,经常用水清洁肛门的成年人,半年内因诺如病毒、沙门氏菌等肠道感染就诊率降低约27%。水洗可彻底去除残留的细菌和病毒,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尤其是在食物处理等高风险岗位,更显防护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过度频繁、用力过大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可能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如皮肤屏障损伤、微生态失衡。因此,温柔、适度、适温的清水冲洗才是“科学肛周护理”的最佳答案。
建议:安全健康水洗,这几招你一定要掌握
使用温水而非凉水,建议水温保持在35℃-40℃,避免刺激血管收缩;动作轻柔,可以适用品质较好的喷头或随身净水瓶,杜绝猛冲、用力搓揉等方式。
避免使用肥皂等碱性清洁剂,以免破坏皮肤微生态;清洁后尽量擦拭干燥,防止肛周潮湿诱发细菌、真菌滋生。
如有痔疮、肛裂等肛周疾病史,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温水座浴时间与频次(一般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特殊感染、皮肤过敏人群则需按医嘱执行。
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以及肛周有伤口的患者,更要慎重,选择便捷、安全的辅助设备——如免提冲洗器或专用坐便器喷头。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美国肛肠疾病杂志》2022年第11期
《卫生与健康:肛周护理实用指南》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肠道健康队列研究》2021
《中华医学会肛肠疾病诊疗共识2023》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