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年海陆变迁,雕琢出3100多座直刺苍穹的石英砂岩峰柱;110层楼高度的金鞭岩、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峰林阵列,这是地球独一份的“垂直自然史诗”——张家界手握“世界独一无二、高耸入云石峰林”的顶级王牌,本应成为全球探索者心中“此生必达”的圣地,却始终没能把这份稀缺性转化为深入人心的执念,核心症结就在于“牌面抓不住、打法不聚焦、叙事不震撼”。

张家界的王牌核心从不是“山水”,而是“全球仅存的石英砂岩垂直峰林”——石英砂岩的坚硬质地,让峰柱能稳稳支撑350米高度而不坍塌;流水亿万年的垂直切割,造就了“棱角分明、孤峰林立”的独特形态,再叠加全域茂密植被,形成“石峰穿绿、直插云霄”的视觉奇观,这是布莱斯峡谷的石灰岩岩柱、下龙湾的海上峰林都无法复刻的稀缺性。可地方宣传却偏偏模糊了这张王牌,把重心放在玻璃桥、网红栈道等人造景观上,甚至跟风蹭韩流、追短视频热点,让“全球独有的地貌”沦为打卡背景板;对外推广时,要么空喊“仙境”,要么堆砌“世界自然遗产”的头衔,却没把“3亿年从海洋到峰林”的演化故事、“3000峰柱如千军列阵”的壮阔感讲透,导致欧美游客只知《阿凡达》的潘多拉,却不知现实中这处奇观的独特价值。

打法上的分散,让王牌失去了穿透力。张家界虽办了翼装飞行世锦赛、全球旅游业创新周等国际活动,也开通了14条国际航线,入境客源地拓展到183个国家,但这些动作始终没能围绕“垂直峰林”形成合力。比如国际赛事聚焦的是极限运动的刺激,而非峰林本身的震撼;多语种服务、智慧通关等配套,解决了“能来”的问题,却没解决“为何非要来”的核心诉求。反观北欧峡湾,所有宣传、配套都紧扣“冰川亿万年雕琢的地球裂痕”这一核心,无人机全景镜头凸显壮阔、纪录片深挖地质故事、徒步路线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形成“叙事-视觉-体验”的闭环。而张家界的宣传一会儿主打“非遗民俗”,一会儿强调“生态宜居”,看似全面,实则稀释了峰林的核心记忆点,让“高耸入云”的王牌被众多次要标签掩盖。

更关键的是,国家层面缺少对这张“自然王牌”的统筹赋能。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长城、故宫等人文遗产的叙事体系早已成熟,而张家界这类自然奇观,始终没能进入“国家文化名片”的核心推广矩阵。没有像《地球脉动》那样的国家级纪录片,把峰林的地质演化、生态多样性拍成震撼人心的“地球故事”;没有将其纳入“中国自然奇观”的整体叙事,与三江并流、九寨沟等形成差异化传播,导致张家界只能靠地方零散推广,难以在国际上形成“与长城比肩”的影响力。即便入境游客量逐年增长,但多数游客仍是“看过即走”,没能像对长城那样,产生“此生必赴”的情感共鸣。
张家界的“王牌”本是天赐瑰宝——它不是普通的山水,而是地球演化留下的“活化石”,是人类能近距离触摸的“垂直奇迹”。若能从地方到国家形成合力:地方宣传聚焦“全球独有的垂直峰林”,用大制作镜头展现峰林的壮阔,把地质故事转化为大众能共情的“时光史诗”;国家层面将其纳入对外文化传播重点,打造统一的国际标签,搭配完善的沉浸式体验体系,让游客既能远观峰林的磅礴,也能读懂每座峰柱的故事,这张被浪费的王牌,终将成为让全球魂牵梦绕的“终极秘境”。毕竟,没有哪个探索者能拒绝“站在3亿年时光雕琢的峰林下,感受地球最磅礴的心跳”的诱惑。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