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论文称“汉谟拉比与商汤是同一人”,为何会让有些网友兴奋?

近日,一篇2007年刊发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的文章《<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在国内高教界引起议论。

引言部分,该文推测,在上古世界里,英国人的先祖曾经中华文明的洗礼,英语词是在用拼音的方式抄录上古单音节文字特别是古汉语文献,以致造成了英语与汉语词汇大量相通的问题(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根据历史考证,说印欧语系的英国人的先祖发源于欧亚草原,在小亚细亚及两河流域经受文明洗礼后,逐步迁移到英格兰群岛上的。以此推测,上古汉语亦曾是古代两河的主要语言之一,汉语可能是从两河流域迁移到黄河流域进而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的。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汉谟拉比法典》所用的语言应该跟中国古汉语极为相近,或者汉谟拉比本人就是中华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帝王。

因而,论文作者推导出结论,“所谓的《汉谟拉比法典》,其实是商汤让义伯、仲伯刻所俘苏萨城邦的宝玉而作的《典宝》……汉文献中记载的商汤与英语文献中记载的汉谟拉比是同一个人之后,中华夏、商、周历史问题就有可以牵引的总脉络。”

该论文第一作者李某某来自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澎湃新闻网8月3日)

审题很重要。

有些网友看了题目、简要结论就兴奋,认为这又击碎了西方“伪史论”,认为这个论文强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文明起于中华。

事实并非如此。这篇论文如果成立,也就是获得中外学术界的认同,其实是对“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证明。

通常而言,按照考古学界、历史学界的共识,无论是中国学界还是国外学界,都承认人类发端于非洲,在原始人类多次走出非洲后,在世界各地缔造各自的原始文明。这其实意味着,上古时期的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甚至美洲地区,虽然人种有着相同的来源,但文明发源过程是非常独立的。

当然,早期文明的发展,总体独立,但彼此之间肯定存在隐秘的交流。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很多处重要考古遗迹中,有不少都夹杂着与当时的中国本土原始文明格格不入的域外文明的痕迹。而国外一些重要的考古遗迹中,也有中国等距离甚远的文明成果的痕迹。这些只能说明,中外之间在上古时期就有文明交流,甚至非常频繁。

这其实已经可以构成一个事实和逻辑上的闭环解释。

但很多网友希望更进一步,也就是基于上述发现,推导证明世界文明都起于中华,依据包括《山海经》等古书,认为上古早期,神人共存,而当时的神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那些主角,如盘古、共工、女娲、伏羲等。根据这种推论,神人分离后,造成了原始文明之间的联系断裂,但无论如何,仍然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起源于中华。

也有历史学家,包括国内的历史学者和国外学者,则提出另一种思考,也就是中华神话西来说。

历史学者杨宽和顾颉刚等已经指出,中国古籍中的水神共工以及伯鲧,都来源于原始女怪Kudarru,也就是西亚水神阿伯苏的变化体。“共工”是“鲧”音的缓读,而“鲧”则是“共工”的急音。而阿伯苏在西亚神话的命运,即神魔大战中败北身死,与伯鲧布土造地息土填洪的命运也颇为相似。而阿伯苏遗体中诞生的群神领袖马杜克,与鲧身死以后,大禹生于遗体的情节设置如出一辙。

今年有本《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的专著认为,帝喾、帝俊、帝舜、高辛、太皞,以及商契、仓颉、帝挚、少皞、夔两组共十位所谓的历史人物,分别各具同一性,只有帝喾和商契父子神职和事迹的分化和历史化。这本书认为,喾、契 父子神与希腊父子神宙斯和赫尔墨斯,西亚巴比伦父子神马杜克和尼波,有惊人的雷同之处,如父神均为雷神、战神、风神和木星神,子神均为笔神、智慧神、水神、水星神、风神、乐神,宙斯有牛形、鹰形、天鹅形等诸多变形,帝喾也有牛形、鹰形和鹄形,马杜克和尼波有乘自己的化身也就是混沌孽龙的神话,喾、契父子也可以化为龙形。

也就是说,中华神话中的人物,至少一些学者认为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一样,都是西亚神话人物的投射或者再创作产物。当然,另一些学者更为激进地认为,这些神话拥有相似形象和事迹的人物,压根就是同一个、同一批。

至于进一步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则是将大禹甚至商汤等中华历史人物,与西亚历史人物进行对照,说成是同样的人。

这种处理方式,等于斩断了中华上古历史,也击溃了中华神话与相应社会文化的存在基石。如果汉谟拉比是商汤,汉语是西亚传来的,那么现在考古挖出,早于商朝的夏文明,以及网民们深信不疑的虞朝、古唐的遗迹算什么,也是大家所说的“伪史”吗?

事实上,依照考古学、天文学和气候学研究,公元前245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人类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冰期,这也被称为4000aBP冷事件,扭转了此前的仰韶温暖期。这一事件的证据存在于冰芯、洞穴石笋、湖泊和海洋等沉积物中。依照科学解释,当时太阳辐射处于减弱期,热带辐合带南移,造成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南移,热带地表植被状况恶化。而太阳辐射减弱导致北冰洋浮冰增多,海洋变淡,从而导致海洋环流运转变慢,促使北半球中低纬度季风减弱,导致大面积的干旱。中国黄河流域以及同纬度的西亚等地区,气候变得高度不稳定,降水往往集中呈现,江河湖泊较多地区洪水泛滥成为司空见惯之事。

因而出现了相同的抗击洪水进程,而不同上古文明的人们的应对方式趋同,并演化出具有相似性的神话,并不能证明大洪水和抗洪的事迹只有一个原型。

同样,基于抗击洪灾,发展灌溉以驯服不确定性来增强治理稳定的早期王政,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巴比伦等不同文明,有着相似的政体构造基础,提出相似的仁政、法治雏形的举措,也是完全正常的。正如而今在很多不同国家和城市,许许多多创业者在进入同一行业摸索发展,捕捉消费者喜好的过程中,有着不约而同的经营思路和营销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历史   商汤   兴奋   教授   网友   论文   中国   中华   神话   上古   西亚   巴比伦   汉语   父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