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陷危机!新农相下令减产保价,米价暴涨,民众要吃不起了

中国人均农业GDP已超过美国,这是中国农业实力跃升的硬核佐证,却鲜少被三农领域的部分专家提及;反观日本农协,明明将“米荒”困局解成了“减产保价”的死结,却被奉为“农民富裕典范”。

根据本月22日的国际消息,日本新上任的农林水产官员铃木表示,未来日本不会为了控制米价而继续投放大米。这种认知错位的背后,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核心逻辑差异,更关乎我们对自身农业成就的正确认知。

日本曾深陷米价高企的困境,普通国民难以负担口粮,而市场端却积压着大量库存。面对“百姓吃不起、库存卖不出”的矛盾,日本农协给出的解决方案令人费解,非但不通过开放进口缓解供给、扩大生产平抑价格,反而宣布次年减产。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新任首相高市上台后,同步停止了国家层面的大米投放,相当于从政策层面强行托举米价高位。

这种操作的荒诞感,在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双轨制下更显突出:日本本土的农产品售价高昂,出口至中国却价格低廉。

表面上看,高米价似乎是为了保障农民收入,但深究便知,这实则是为了填补日本农民的巨额金融亏损。日本农业领域的资本逻辑早已渗透到骨髓,实际从事农业的人口仅约3%。

3%的人口在选票上难有话语权,但30%的资本力量却能主导政策走向,最终形成“97%的国民为高食品价买单”的畸形格局,这也直接导致日本饥饿率居高不下,普通民众根本无法像中国人这样实现食品自由。

令人费解的是,部分三农专家对这种模式大加推崇,将日本农协捧为“标杆”。细究这些专家的身份便不难发现,他们多身兼农业金融企业、养殖企业或下乡放贷资本的职务,本质是为资本站台。

高食品价背后的最大受益者,从来不是普通农民,而是掌控产业链的农业资本。这些专家对中国真正的农业根基避而不谈,却狂热鼓吹有机农业、粗放经营,甚至认同土地撂荒。

要知道,若撂荒土地不种植豆科等养地作物,杂草会持续消耗土壤肥力,只会让土地越撂越贫瘠,从荒地培育成高产熟地,需投入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成本,所谓“有机农业”不过是资本包装高价产品的噱头,根本无法支撑农业规模化发展。

反观中国,农业成就的取得绝非偶然,核心密码在于农业科技突破与农垦体系支撑,而非小农经济或资本下乡。

那些被专家刻意忽视的农垦力量,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黑龙江的粮食增产量相当于有些西方国家的总产值。

曾经的戈壁荒漠新疆已蜕变为重要粮仓,传统牧区内蒙古的粮食产量,更是超过了“天府之国”四川与“天下高腴之地”杭嘉湖平原所在的浙江两省之和。

部分人刻意放大四川、浙江等传统粮仓的减产数据,声称“减产幅度达60%”,却对农垦区的增量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叙事的背后,正是农业资本的利益诉求。

若公众认清农垦与科技的核心价值,资本操控产业链牟利的空间便会被压缩。如今,针对中国农业的抹黑言论愈发猖獗,从“芹菜种植争议”到“农业税谣言”,本质都是资本为争夺话语权制造的认知混乱。

看清两种农业模式的本质,便不会被错误言论误导:日本模式是资本裹挟下的“少数人获利、多数人买单”,而中国模式则是依靠科技与集体力量,实现“粮食安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共赢。

中国农业的崛起,靠的不是资本炒作的噱头,而是农垦体系的深耕、农业科技的突破,这才是我们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正根基。认清这一点,便读懂了中国农业的底气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3

标签:财经   米价   日本   民众   危机   农业   资本   农协   中国   中国农业   模式   专家   认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