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趋势全球化,如今却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变得摇摇欲坠。过去几十年,各国靠着贸易、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共享了不少发展红利。
可最近几年,贸易战打得火热,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再加上新冠疫情的“黑天鹅”一飞冲天,全球化的未来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如今,世界格局正在大洗牌,美国和我国逐渐成了全球经济的“双核”,各自带着自己的小弟,形成两大势力集团。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站在这个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既有机会借风起飞,也有风险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全球化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这几年,贸易保护主义就像开了挂,全球各地都在玩“闭关锁国”那一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自从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就像个不讲理的大爷,对中国、欧盟甚至自己的盟友加拿大、墨西哥都挥起了关税大棒。
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开打,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了高达25%的关税,中国也没客气,反手就对美国大豆、汽车等回击了一波。2019年全球贸易额下降了0.1%,2020年更是直接暴跌5.3%,创下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
这场贸易战不仅让中美两家受损,也把全球供应链搅得一团糟,全球化自然就没了底气。
除了贸易上的针锋相对,地缘政治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
中美之间的较量早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扩展到了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全领域。
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比如对华为、中兴的“封杀令”,直接掐住了中国科技企业的脖子;军事上,美国在我国南海、台海频频搞演习,摆明了要挑衅中国;意识形态上,两国互相指责对方的体制,搞得跟冷战似的。
此外,俄乌冲突、中东乱局这些地区热点问题,也让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动荡。
各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开始把“自保”放在第一位,国际合作自然就少了,全球化也就慢慢凉了。
如果说贸易战和地缘政治是给全球化捅刀子,那新冠疫情就是直接把全球化按在地上摩擦。
2020年初,疫情全球大爆发,工厂停工、港口关闭、物流瘫痪,全球供应链一下子断了档。
芯片短缺成了大问题,汽车、手机这些行业直接“停摆”,全球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额暴跌,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这场疫情让各国意识到,过度依赖全球化供应链风险太大,于是纷纷开始把产业往回撤,搞“近岸外包”或者“本土化生产”,全球化的根基又被挖掉了一块。
全球化退潮后,世界并没有变成一盘散沙,而是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中国为首的“双中心”格局。这两个中心各有各的底牌和圈子。
美国靠的是老大哥的底气,美国GDP占全球的24.4%,还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让美国在金融领域呼风唤雨;硅谷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谷歌、微软,掌握着全球创新的命脉。
再加上航母满世界跑的军事实力,美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和政治的“老大”。美国拉着欧盟、日本、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盟友,组成了一个以西方为主的经济和政治圈子,试图继续主导全球秩序。
我国则是靠着后发优势崛起,我国GDP占全球的18.6%,离美国越来越近。我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号称“世界工厂”,加上“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大手笔,吸引了一大票发展中国家。
我国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4%,这说明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国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了重要位置,尤其是电子产品、电池这些领域,几乎是“缺了中国不行”。
以我国为中心,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另一个经济圈,跟美国这边分庭抗礼。这两个中心一个靠老本,一个靠新势,互相较劲,世界格局就这样被一分为二。
全球化退潮、双中心形成,对我国来说并不是只有坏处,反而带来了一些新机会。
我国最大的底牌,就是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这么多人,吃喝拉撒都是需求,再加上消费升级,内需的潜力简直像一座挖不完的金矿。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97万亿元,虽然增长只有0.2%,但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这数字已经很硬核了。
政府也知道这点,出台了一堆政策,比如发消费券、减税降费,把老百姓的消费热情给点燃了。
我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像旅游、健身、教育这些领域都成了新增长点。
只要把国内市场盘活了,我国经济就不怕外面的风吹雨打。
第二个机会是科技创新,我国这几年在科技上真是憋着一股劲往前冲,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领域,已经站到了世界前列。
华为的5G技术全球领先,特斯拉上海工厂成了新能源车的标杆,宁德时代的电池更是供不应求。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占GDP的2.55%,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创新指数里,我国排第11位,已经甩开不少发达国家。
科技这东西,不光能赚钱,还能增强国力。全球化退潮后,西方对我国技术封锁更严,但这反而逼着我国自己搞突破,未来的增长动力就靠这个了。
当然,机会背后也藏着不少坎儿。我国要想在这场全球变局中站稳脚跟,还得面对三大难题。
首先是外面的世界太乱,全球经济像个久病不愈的病人,复苏慢得像乌龟爬。
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带头搞“小圈子”,把我国排除在一些国际合作之外。中美关系更是雪上加霜,从科技战到军事对峙,摩擦不断。
这种不确定性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变得更难,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可不小。
第二个挑战是国内的经济转型,我国经济过去靠制造业和出口拉动,但现在这套路子有点走不动了。
高端制造业还不够强,像芯片、精密仪器这些领域跟欧美差距不小;低端制造业又产能过剩,利润薄得像纸。
转型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技术、资金、人才缺一不可,我国得赶紧找到新的增长点,不然经济就容易卡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最后一个挑战是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得快,这意味着劳动力越来越少,养老、医疗这些社会保障的担子越来越重。
现在年轻人都不爱生孩子,出生率低得吓人,老龄化问题只会更严重。政府得花大钱建养老院、扩医院,可钱从哪来?
企业也头疼,劳动力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悬了。
全球化走到今天,或许真要迎来终结,但对我国来说,这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的开始。世界变成“双中心”,我国既有机会靠内需和科技崛起,也得面对外部压力、产业转型和老龄化的考验。
这是一场硬仗,我国得保持清醒的头脑,一边抓机遇,一边扛挑战。
坚持改革开放,把科技搞上去,把产业调优,把老龄化问题管好,才能在全球经济的“双核”格局里站稳脚跟。
参考资料
深海研究院 | 中欧班列是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助推器” 上观新闻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