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中方要不打中美战争,就学历史上宋朝,和美国签澶渊之盟

2023年,美国战略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抛出一个惊人的观点,他表示中美之间如果不想爆发战争,中国就应该学宋朝,和美国签一个类似当年“澶渊之盟”的协议。

这番话一出口,立马在中美舆论场炸开了锅。有人觉得他脑洞太大,也有人警觉,这莫非是美国在打“心理战”?

但不管怎么看,艾利森这番话都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着深层的战略含义。问题来了,中美之间的关系真的跟宋辽相似吗?

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美国专家理解错了方向

想要把“澶渊之盟”拿来套在中美关系上,首先得搞清楚这个历史事件本身到底是什么情况。

宋朝和辽国当年确实发生过多次冲突,后来在一次战争胶着的时候,宋朝提出议和,最终签下协议,换取边境的稳定。

表面上是双方和平共处,实际上宋朝每年都需要向辽国输送大量财物,作为维持和平的代价。

这种安排在当时的背景下或许是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期看,宋朝因此而放松了军事准备,最终在之后的战争中遭遇了更大的失败。也就是说,这种“和平”是以牺牲战略主动权换来的,代价并不小。

而格雷厄姆·艾利森却建议中国走这条路,显然是没有看清楚现实的不同。当下的中国既不处于被动,也并没有寻求扩张,更不存在必须通过妥协来换得安全的局面。

把中国和当年那个面临威胁、不得不妥协的宋朝相提并论,无疑是误读。

更何况,如今的国际体系和当年的封建格局完全不同。现在有完善的国际组织和协议,有多边谈判机制,动辄通过“岁币”来换和平的逻辑早就行不通。

这种简单的历史类比,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可能误导判断。

中美关系紧张,美国焦虑感上升

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虽然经历过波折,但基本还是保持着沟通和合作的主基调。

但最近几年,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美国国内对中国的看法变得越来越负面,政策层面也采取了越来越多限制性的做法。从贸易、科技到外交和军事,美方不断收紧空间,明显是在防范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已经让美国感受到压力。

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国的突破让美国意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可能不再稳固。而在全球影响力方面,中国通过推动多边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这种变化让美国感到不安,于是,有人开始用“修昔底德陷阱”这类概念来解释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意思是说一个新兴大国注定会和守成大国发生冲突。

问题在于,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挑战谁,这种理论如果拿来当成现实的判断标准,就容易走偏。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美国学者抛出“澶渊之盟”这个说法,建议中国主动示弱、接受一种被“管理”的和平。表面上是为了避免冲突,实质上是希望中国在战略上做出让步。

美国真正担心的,是失去主导权

说到底,美国之所以不断渲染中美对抗,并抛出各种历史比喻,说到底不是因为真的担心战争马上发生,而是怕自己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外交等多个层面,中国的迅速发展正在打破美国过去几十年的相对优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内部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对抗,主张继续通过压制和围堵的方式来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

另一种则是谈判,希望通过某种协议来“锁定”中国,让其在可控范围内活动。而“澶渊之盟”这种说法,恰恰是后一种思路的体现。

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接受这种被动的安排。中国强调自身的发展是和平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寻求替代谁。

而“合作共赢”,是实际行动。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到推动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一直在试图用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

美国若真想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不是逼中国让步,而是坐下来认真谈规则、谈合作、谈治理。否则,再怎么引用历史故事,也只是掩盖不了现实中的战略焦虑。

真正的和平靠实力与沟通,不靠单方面妥协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美之间虽然有摩擦,但美国很清楚,一旦正面冲突,代价将是巨大的。

不仅是军事上的,更包括经济、科技、金融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美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紧密,美国想脱钩并不现实,动武更是代价难以承受。

中国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维护和平的立场,并通过外交渠道持续推动对话与合作。而美国如果一方面说希望和平,另一方面却不断采取挑衅性的政策和动作,就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意图。

说到底,和平是靠实力保障的,也是靠理性维护的。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冲突,但也不会接受不公平的安排。

中美关系不走历史老路

回头看那句“学宋朝签澶渊之盟”,不难发现,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旧式的权力观念。把国际关系看成是大国之间的零和博弈,把和平看成是强国对弱国的“施舍”,这种思维方式早就过时了。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希望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强调平等、互利、共赢。这种趋势不是哪一个国家能够单方面阻挡的。

世界上的大国,理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共同推动一个更加稳定和开放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选择已经很明确,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反对霸权、拒绝胁迫,这是经历了多年发展形成的基本立场。

对于美国来说,最明智的方式,不是继续翻历史旧账,而是认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过去的霸主逻辑早已不适用,必须用更公平的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拿“澶渊之盟”说事,看似是对和平的呼吁,实则是一种策略上的压制尝试。中国不是当年的宋朝,和平不是靠单方面妥协换来的,而是靠平等对话和共同努力塑造的。

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取决于一方的退让,而在于美方能否意识到要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理性沟通的机制。

中国的选择,是走自己的路,踏踏实实地发展,不惹事,也不怕事。

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是否也能拿出同样的理性和远见,这才是决定未来的大问题。

参考信息:

关于大国竞争,“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谈到了“澶渊之盟”——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澶渊   中美   宋朝   美国   中方   战争   中国   和平   中美关系   大国   当年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