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市场,继2007年、2015年后,历史上第三次站上这一关键心理关口。
然而,就在市场情绪高涨之际,科技股却在本周四、周五迎来明显回调,AI方向集体降温,不少热门标的单日跌幅超8%。
一时间,“高估论”“见顶说”再度浮现。
结合当下,三季报披露也正式收官,基本面与行情热度完成一次阶段性交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时市场普遍关注:科技主线是否就此熄火?
过去一年,科技股的上涨速度远超多数人的预期。
自“9.24行情”启动以来,申万科技板块中23个二级子行业中,有10个实现翻倍增长,通信设备、半导体、游戏Ⅱ等赛道更是涨幅居前,最高接近170%。
这样的涨幅背后,有业绩支撑,也有估值的快速抬升。

目前,软件开发、AI芯片设计等热门领域的市盈率已突破100倍,处于近十年95%以上的分位水平。
即便剔除亏损企业,整体估值也明显高于历史中枢。
但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高估值 ≠ 泡沫。
科技股的本质,是对未来成长性的定价。
今天的高估值,反映的是市场对AI算力需求爆发、国产化加速、技术迭代突破的强烈预期。
关键在于——这些预期能不能落地?
答案或许已经开始兑现。
以光模块为例,头部公司三季度订单同比增长超200%,海外大客户持续追加800G/1.6T产能。
再看AI芯片链,封装材料、高速连接器等环节的排产已排至2026年。
所以,当前的回调,并非因为基本面恶化,而是短期涨幅过快、交易拥挤后的自然喘息。
市场需要一点时间,让股价与业绩的距离重新匹配。
这或许是健康市场的再平衡。
如果说去年的科技行情是一场“谁敢炒谁赢”的狂欢,那今年的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更看基本面”。
一个显著信号是:资金开始轮动。
本周科技回调的同时,银行、保险、消费、高股息蓝筹等板块表现稳健,甚至逆势走强。这不是偶然,而是资金行为进化的体现。
打开三季度基金持仓数据你会发现:
公募对TMT的配置比例仍处历史高位,但加仓节奏明显放缓。

更多基金经理开始增持低估值、现金流稳定、分红能力强的价值型资产。
对科技内部的筛选也更加精细——不再闭眼扫货,而是聚焦“有订单、有利润、有壁垒”的真成长公司。
这说明什么?
市场正从“趋势驱动”转向“基本面验证”阶段。
就像一场马拉松,前半程靠激情冲刺,后半程则要看耐力和节奏。
这也意味着,未来科技行情的演绎方式可能发生变化:不再是齐涨共跌的普涨行情,而是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结构性分化。
回顾过去两年的科技浪潮,我们或许经历了三个阶段:
2023年:技术爆发期——ChatGPT横空出世,点燃全球AI热情。
2024年:资本涌入期——算力基建狂飙,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全面扩产。
2025年:商业化验证期——谁能在应用端跑通商业模式,谁才能笑到最后。
我们现在,正站在第三阶段的门槛上。
上游的算力供给还在,英伟达H200交付加速,国产GPU也陆续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中游的大模型训练趋于成熟,行业焦点正从“参数竞赛”转向“推理降本”,而下游的应用场景,仍是最大的变数所在。

谁能把AI真正用起来?
谁能在医疗、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做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这或许决定下一轮周期的关键。
因此,近期市场的震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压力测试”——把那些只有概念、没有产品的公司筛出去,把资源留给真正做事的人。
这就像春天过后必有倒春寒,但寒意退去,万物才会真正生长。
回调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上涨时盲目追高,在下跌时恐慌割肉。
面对当下的科技调整,我们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答案清晰,那就安心持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