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刚满65岁,最近常在小区花园里苦笑。他数了数,自己这辈子已经掉了7颗牙,平日里吃玉米、啃排骨费劲了不少。可奇怪的是,张大爷平时精神头足、每天快步散步,连高血压、高血糖都和他无缘。
邻居李叔才掉2颗牙,却已因心脏毛病住了两次院。这奇怪的现象让不少人私下猜测:“是不是掉牙多,反倒预示长寿?”每次体检完后,张大爷都在琢磨:难道到了60岁以后,牙齿掉得多,反而能活得久?
还是身边人陷入了某种健康误区?牙齿和寿命之间,究竟有没有并不存在的“反向关系”?
在坊间,“老人掉牙多是长寿预兆”“掉牙是自然老化,非健康问题”一类说法很流行,甚至有人把“掉牙多少”当作年龄增长的通行证。但国际权威研究和国内大数据,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历时21年追踪了573名70岁老人,发现全口无牙者的死亡风险,比有20颗以上功能牙的老人高出26%。也就是说,越是牙齿保存得好,生存几率越高;牙齿掉得越多,健康隐患反而更多。
瑞士苏黎世大学则用近万名中老年人的20年跟踪数据,得出结论:牙齿健全者平均寿命比缺牙者长出11.7年。这些结论被世界卫生组织“8020原则”所采纳:“80岁的老人,只要拥有20颗以上功能牙,5年生存率比无牙老者高43%。”
中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数据显示:65-74岁老人存留牙数量,从2005年的20.97颗提升到2016年的22.5颗,同时,全口无牙的比例从6.8%降低到4.5%,而我国人均寿命也同步稳步增长。所有这些权威数据,直接击破了“老来多掉牙反而长寿”的本土谣言。
为什么牙齿多的人,往往活得更久?牙齿脱落绝不是“岁数到了”的无害信号,而是身体健康出现连锁警报的表现。
首先,缺牙会破坏口腔咬合平衡。一颗牙掉了,相邻的牙齿就会倾斜、移位,咬合受力不均,大大提升龋齿及牙周病的风险,其他牙也跟着加速脱落。
其次,咀嚼功能下降。缺牙影响吃饭效率,导致很多老人只能吃软、烂、凉食,长期下来,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因缺乏咀嚼而减少,引发营养不良,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再次,牙齿根部的神经密布,参与脑部刺激。
缺牙后,大脑相关区域得不到刺激,认知能力、记忆力可能加速下滑,与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有关。
更令人警惕的是,长期缺牙部位容易滋生细菌,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概率,可谓“病从口入”。临床上已不止一次发现,突然掉牙或牙龈频繁流血,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红灯”。
那么,到了60岁以后,牙齿还有多少颗算“健康线”?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卫生部权威建议:65岁及以上老人,存留牙齿应不少于20颗,80岁仍能自如咀嚼、进食的老人,多半具备较好健康底子。如果掉牙超过4颗以上,需警觉口腔和全身健康可能出现风险。
要想守住健康和寿命的“第一道防线”,重视牙齿健康绝不只是爱美、吃好那么简单。坚持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认真刷牙三分钟,并配合牙线清理牙缝死角,是维护口腔环境的基础。
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专业洁牙,有助于及时发现牙周炎、龋齿等隐患,防患于未然。饮食方面,减少高糖食物和粘性点心的摄入,每日糖摄入不超25克,注意餐后及时漱口,能有效减少蛀牙和牙垢堆积发生。
若出现缺牙,可在三个月内及时修补(例如种植牙、固定或活动假牙),避免“缺口”越来越大,影响全口咬合与营养吸收。对于有基础病、免疫力低的长者,更要警惕牙齿脱落、松动等问题,及早前往正规医院口腔科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有些老人仗着自己掉牙多但身体尚可,未必是“天生命长”。科学已经证实,牙齿掉的越少,老年期的免疫系统、认知功能和生理健康表现更稳定。
别让“掉牙是长寿象征”误导了自己的健康管理。把每一次刷牙、每一次洁牙、每一次早发现当作增加人生长度和精彩度的小投资,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老年人缺牙与认知功能关系的流行病学数据》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哥本哈根大学老年口腔状况与寿命追踪研究》
《苏黎世大学“口腔健康 — 长寿因子”纵向随访报告》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