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郎归” 位于深圳大鹏半岛西涌至天文台之间,是当地一条颇受徒步爱好者青睐的路线。这条路线全程约 8 公里,沿途既有海岸悬崖的壮丽风光,也有崎岖陡峭的山路,部分路段缺乏明显标识,且受海风与潮汐影响,天气变化较快,对徒步者的体力与户外经验均有较高要求。32 岁的钟某军是一名资深徒步爱好者,平时喜欢独自探索各类户外路线,此前曾多次完成难度相当的徒步任务,这也是他此次选择独自前往 “望郎归” 的原因。
2025 年 10 月 16 日清晨 6 点,钟某军背着装有饮用水、干粮、急救包、运动手表等物品的背包,从家中出发,自驾前往深圳大鹏半岛西涌片区,计划当天完成 “望郎归” 路线的徒步,傍晚返回市区。出发前,他未告知家人具体的徒步路线与返回时间,仅在朋友圈发了一张 “望郎归” 路线的示意图,配文 “今日挑战海岸线”,这成为他留给家人与朋友的最后一条公开信息。
上午 10 点左右,钟某军抵达西涌海滩,将车辆停放在附近的停车场后,开始沿 “望郎归” 路线向天文台方向徒步。根据后续搜救人员还原的路线,他起初的行进速度较为平稳,运动手表记录的心率维持在 120-140 次 / 分钟,属于正常徒步状态。中午 12 时 45 分至 47 分,钟某军经过 “望郎归” 路线上的第三观景平台,此处安装有景区监控摄像头,画面清晰地捕捉到他的身影 —— 当时他穿着蓝色速干衣、黑色运动裤,背着背包,正站在观景台边缘眺望大海,停留约 2 分钟后,转身继续向天文台方向行进,此后便彻底消失在监控画面中。

当天下午 2 点,钟某军的手机信号最后一次出现在西涌至天文台之间的区域,此后信号便彻底中断。傍晚 6 点,按照钟某军平时的徒步节奏,家人与朋友发现他仍未返回,且电话无法接通、微信也无回应,开始感到不安。晚上 8 点,家人前往当地派出所报案,称钟某军在 “望郎归” 路线徒步时失联,请求警方协助寻找。警方立即调取了沿途监控与手机信号轨迹,初步锁定了钟某军最后的活动范围,但由于夜间光线昏暗、路线复杂,暂未开展大规模搜救,仅安排巡逻人员在周边区域进行初步排查。
二、搜救过程:多方力量联动,5 天持续寻找终见遗憾结果
10 月 17 日清晨 6 点,在警方的协调下,一场大规模的搜救行动正式展开。当地户外徒步爱好者自发组建了 “10 月 16 日望郎归失联人员钟某军救助群”,群内迅速聚集了 50 余名经验丰富的徒步高手,他们熟悉 “望郎归” 路线的每一处细节,包括隐蔽的小路、危险的悬崖路段等,成为搜救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钟某军的亲属、所在单位的同事也陆续赶到现场,加入搜救队伍;公安、消防部门则出动了无人机、搜救犬、冲锋舟等专业设备,从空中、陆地、海上三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排查。
搜救工作一开始便面临诸多困难。“望郎归” 路线部分路段紧邻海岸悬崖,坡度接近 70 度,岩石湿滑,稍有不慎便可能坠落;部分区域植被茂密,无人机航拍难以穿透,只能依靠搜救人员徒步逐一排查;10 月 17 日至 19 日期间,深圳大鹏半岛还遭遇了短暂的降雨天气,路面更加湿滑,能见度降低,进一步增加了搜救难度。“我们每天早上 6 点出发,晚上 8 点才撤回,每个人都带着手电筒、对讲机、急救包,沿着路线一点点排查,喊着钟某军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回应。” 参与搜救的民间救援队员李师傅回忆,前三天的搜救范围主要集中在钟某军最后出现的监控点至天文台之间的路线及周边区域,但未发现任何线索。
10 月 20 日,搜救团队调整策略,将重点转向海岸线区域。“考虑到‘望郎归’路线紧邻大海,不排除钟某军在徒步过程中不慎坠落悬崖、掉入海中的可能。” 警方负责人在搜救会议上分析,消防部门随即出动冲锋舟,沿着西涌至天文台的海岸线进行排查,同时安排潜水员在重点海域进行水下搜索;民间救援队员则分成 5 个小组,沿着悬崖下方的礁石区徒步寻找,仔细查看每一处可能的藏身之地。
10 月 21 日下午 2 点,一名民间救援队员在距离第三观景平台约 1.5 公里的海边礁石区,发现了一件蓝色速干衣,与监控画面中钟某军穿着的衣物颜色、款式一致。搜救团队立即集中力量向该区域靠拢,下午 3 点 10 分,在礁石区一处隐蔽的岩缝中,搜救人员终于找到了钟某军,遗憾的是,他已无生命体征,身体因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出现了明显的脱水与僵硬迹象。搜救人员立即联系警方与家属,家属赶到现场后,看到遗体悲痛欲绝,现场气氛沉重。
随后,法医对钟某军的遗体进行了初步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外伤痕迹,排除了外力伤害的可能,初步判断死亡原因与身体突发状况或意外坠落有关。警方将遗体运往殡仪馆,等待进一步的尸检报告;搜救团队则有序撤离现场,这场持续 5 天的搜救行动,最终以遗憾告终。
三、遇难细节:手表记录心率异常,超极限数值暗示身体危机
在搜救过程中,搜救人员在钟某军的背包中发现了一块运动手表,这块手表成为还原他失联前身体状况的关键线索。参与搜救并了解最后结果的志愿者,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披露了手表记录的重要细节:“手表里存储了钟某军失联前的徒步数据,我们通过连接电脑读取了这些信息,显示他从开始徒步到最后失去信号,总共徒步了 5.86 公里,耗时 2 小时 35 分 12 秒,平均配速约 26 分钟 / 公里,这个速度在‘望郎归’路线上属于正常水平。”
但令人担忧的是心率数据。志愿者介绍,运动手表记录显示,钟某军在徒步前 1 小时的心率基本维持在 120-140 次 / 分钟,属于正常运动心率范围;但从上午 11 点 30 分开始,心率逐渐上升,12 点左右达到 160 次 / 分钟;12 点 45 分在第三观景平台停留期间,心率短暂下降至 150 次 / 分钟;离开观景平台后,心率再次快速飙升,1 点 10 分左右达到 199 次 / 分钟,此后心率数据便彻底停止记录。
“根据运动医学常识,32 岁成年人的最大极限心率计算公式为‘220 - 年龄’,也就是 220-32=188 次 / 分钟,这是身体能够承受的最大心率上限,超过这个数值,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志愿者解释,钟某军的心率一度达到 199 次 / 分钟,远超其年龄对应的最大极限心率,说明当时他的身体已出现严重异常,可能是由于过度疲劳、脱水、低血糖,或突发心脏疾病等原因导致。
此外,手表记录的位置数据还显示,钟某军离开第三观景平台后,并未沿着常规路线向天文台方向行进,而是偏离了主路,向靠近海岸悬崖的方向移动,最终的位置数据定格在海边礁石区。“我们推测,他可能是在心率异常、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迷失了方向,误判了路线,最终不慎坠落悬崖,掉入礁石区,由于当时无人发现,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 志愿者说,手表的电量在 1 点 15 分左右耗尽,这也解释了为何后续无法通过手表定位找到他。
钟某军的背包中还发现了半瓶饮用水、少量干粮与急救包,急救包内的物品均未开封。“这说明他可能在徒步过程中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与能量,导致脱水或低血糖,加重了身体负担。” 参与搜救的医生分析,“望郎归” 路线虽然全程仅 8 公里,但难度较大,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徒步者应每隔 30 分钟补充一次水分,每 1 小时补充一次能量,而钟某军的补给情况显然未能满足身体需求,这可能是导致他身体出现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各方反应:家属悲痛沉默,网友呼吁重视户外安全
钟某军遇难的消息公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惋惜。钟某军的家属在经历了 5 天的焦虑等待后,最终迎来了最坏的结果,情绪悲痛到极点。面对媒体的采访请求,家属均以 “不愿透露更多信息” 为由拒绝,仅在警方的协助下办理了遗体相关手续。钟某军所在单位的负责人表示,钟某军是单位的骨干员工,工作认真负责,与同事关系融洽,他的突然离世让大家都感到非常惋惜,单位已成立专项小组,协助家属处理后续事宜,并为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 “望郎归” 失联人员救助群中,参与搜救的徒步爱好者们也陷入沉默。“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活着的他,没想到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救援队员李师傅说,“这几天大家都拼尽了全力,却还是没能留住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群内随后发布了一则公告,感谢所有参与搜救的人员,同时提醒大家 “户外徒步安全第一,切勿独自前往危险路线,出发前务必告知家人行程”。
此前,自称钟某军外甥的网友 “小伊某” 曾在社交平台转发相关搜救寻人视频,视频中详细介绍了钟某军的外貌特征、失联时间与路线,呼吁网友帮忙转发,希望驴友能在徒步时留意线索。10 月 24 日,当记者再次查看 “小伊某” 的社交账号时,发现相关寻人视频已被全部删除,此前发送的私信采访请求也始终未获回应,推测其可能因亲属遇难而暂时关闭了社交账号,不愿再被外界打扰。
网络上,网友们纷纷对钟某军的遇难表示惋惜,同时围绕 “户外徒步安全” 展开热烈讨论。有网友留言:“‘望郎归’路线看着美,其实暗藏危险,独自去太冒险了,一定要结伴而行。”“运动手表的心率数据太关键了,平时徒步一定要关注身体信号,不舒服就及时停下来。” 也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户外安全经验:“每次徒步前,我都会查好天气、规划好路线,把行程发给 3 个以上的家人朋友,随身携带足够的水和食物,遇到危险第一时间报警。” 还有网友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 “望郎归” 这类危险徒步路线的管理,比如增设安全标识、安装紧急呼叫设备、限制单人进入等,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五、户外安全警示:这些细节不可忽视,避免悲剧重演
钟某军的遇难,再次为所有户外徒步爱好者敲响了安全警钟。“望郎归” 这类海岸悬崖路线,因风景独特吸引了大量徒步者,但也因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成为户外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结合此次事件,户外安全专家总结了几点重要的安全提示,希望能帮助徒步者规避风险:
1. 切勿独自前往危险路线,务必结伴而行
“独自徒步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出现身体不适或意外情况,无人协助求助。” 专家强调,像 “望郎归” 这样的路线,至少应结伴 3 人以上前往,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照应,遇到危险时能及时提供帮助。出发前,要将详细的路线规划、预计返回时间告知家人或朋友,并定期通过电话、微信向他们报平安。
2. 关注身体信号,及时调整状态
徒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心率、呼吸、体力等。运动手表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心率,一旦发现心率持续超过最大极限心率(计算公式:220 - 年龄),或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前进,找安全的地方休息,补充水分与能量,若症状无缓解,需立即报警求助。
3. 做好充分准备,携带必要装备与物资
徒步前,要根据路线难度与天气情况,准备充足的物资。必备物品包括:足够的饮用水(按每小时 500 毫升准备)、高能量食物(如巧克力、能量棒、坚果等)、急救包(含止血带、创可贴、消毒药水、止痛药等)、运动手表、手电筒、对讲机、手机充电宝、防晒用品、保暖衣物等。对于海岸悬崖路线,还应携带防滑鞋、救生哨、防水袋等特殊装备。
4. 提前了解路线与天气,不盲目冒险
出发前,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路线的详细情况,包括难度、长度、危险路段、补给点位置等,避免前往不熟悉的野路;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遇到降雨、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应果断取消或推迟徒步计划,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5. 遵守规则,不擅自偏离路线
徒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路线前进,遵守景区或相关部门设置的安全标识,不擅自偏离主路探索未知区域。像 “望郎归” 路线的悬崖路段,看似风景优美,实则暗藏危险,擅自靠近极有可能发生坠落事故。
10 月 25 日,深圳大鹏半岛 “望郎归” 路线恢复开放,沿途多了几处新的安全警示牌,上面写着 “注意安全,结伴而行”“关注心率,及时休息” 等提示语。偶尔有徒步者经过,看到警示牌时会驻足片刻,轻声讨论着几天前发生的悲剧。海风拂过悬崖,带着一丝凉意,仿佛在提醒每一位徒步者:户外徒步的意义在于欣赏风景、挑战自我,但前提是确保安全,只有平安,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