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续专访企业家,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PPE书院(bijixiafuwu),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责编| 贾宁排版| 拾零第 9929 篇深度好文:5625 字 | 16 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当下,“内卷”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10月10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发表了题为《反“内卷”需要增量思维》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

在新能源汽车、电商、外卖等领域,都出现了过度压低价格的“内卷式”竞争问题。

打价格战、营销过度投入、人才争夺白热化,导致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创新动力却在重复内耗中不断消磨。

对企业来说,低价同质竞争或许可以“卷死对手”,但成就不了自我。

2024年7月,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企业要主动走出“囚徒困境”,就要用守正创新的思维来反“内卷”,通过差异化竞争、品质化提升,开拓增量的蓝海,在新赛道占得先机。

对于今天的企业家,这几点尤为重要:拒绝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追求“水大鱼大”的多赢;对内向创新要价值增量,对外向全球要市场增量。

这几点,除了可以看到,《人民日报》一方面提倡“反内卷”,还可以从《人民日报》今年连续专访的企业家任正非、王兴兴、王宁、于东来、曹德旺、丁世忠等身上看到。

要知道,民营企业被《人民日报》专门报道并登上头版,并非易事。

他们的心法也可以概括为“守正创新,增量思维,破内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破内卷”的,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一、任正非的增量思维与守正创新: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在专访中,任正非谈到:

“大家更多要去理解搞理论研究的人,他们曲高和寡,老百姓不了解,而且他们要几十年、上百年才看得见贡献。无端指责他们,是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我们要理解支持搞理论工作的。我们要理解他们的胸怀,他们伟大的默默无闻,才是我们国家的希望。不要捧一个压一个,搞理论研究的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当我国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时候,要重视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研究不止5—10年,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即使叶茂,欣欣向荣,风一吹就会倒的。买国外的产品很贵,因为价格里面就包含他们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所以,中国搞不搞基础研究,也要付钱的,能不能付给自己搞基础研究的人。”

“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屠呦呦做青蒿素是一样的。还有黄大年也是一样的。他们头脑中的符号、公式、思维,世界上能与他们沟通的只有几个人。对理论科学家要尊重,因为我们不懂他的文化,社会要宽容,国家要支持。

“我们一年1800亿投入研发,大概有600亿是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考核,我们内部建立一个机制,什么时候能做出来不知道,对科学家也不做要求。1200亿左右投入产品研发,投入是要考核的。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我们就赶不上美国。

“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当然可能还有能源的核聚变。人工智能发展要经历数十年、数百年。不要担心,中国也有很多优势。”

华为这套“为未来下注”的模式,已经结出了许多硕果,充分证明了“不内卷”的长期价值。

现在的华为在最底层的“根技术”上,开始拥有定义未来和打破垄断的能力。

操作系统:面对安卓的“断供”风险,鸿蒙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产物。正是长期的投入,让它能从底层重构,摆脱了对国外操作系统的依赖,并成长为数亿设备搭载的第三大操作系统。

芯片架构:华为获得的达芬奇架构NPU(神经网络处理器),是其AI芯片竞争力的核心。这不是简单“卷”参数能实现的,而是对AI计算理论深度研究后,在硬件架构上的原生创新。

通信理论:华为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其基础是大量的核心专利。这些专利并非偶然,源于在信道编码(如极化码)等基础通信理论上的持续深耕,最终从学术成果转化为全球标准。

你看,华为把付给国外基础研究的“学费”,付给了自己的科学家,最终换来的是在关键领域不再受制于人,甚至拥有了定义下一代技术规则的入场券。

这正是放弃内卷、深耕核心所换来的最高回报。

二、王兴兴的增量思维与守正创新:

重视AI技术进步

在专访中,王兴兴说:

“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到每个人家里去,距离还比较远。行业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我们先从一些小的方面切入,比如科研教育、服务展示、简单工业应用,以及AI公司用来做开发。”

“当然,我们最大的愿望以及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还是希望机器人去干活。它可以做各种动作、去帮助人干各种活。但是,现在想要在家里或工厂里大规模应用,技术水平都不太够。慢慢地每年有进步,我觉得是好事,可以让大家对行业有更多理解和包容。”

最大的难题还是机器人AI水平不太够用,没有突破临界点。这是全世界的普遍问题,也是大家在努力做的事情。AI领域可能随时会有突破性进展,技术跃迁十分常见。目前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未来某个时刻或许就突然迎刃而解了。”

“只要AI技术保持进步,机器人行业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是AI产业带来的连锁效应,在过去两三年间,趋势很明显。大家对AI想象空间越来越大,对机器人行业也更加看好。今年人形机器人火爆,从长远来看,没准这只是一个小火苗,就像当初互联网的诞生一样。”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改变巨大。目前,通用AI和通用机器人,产生的改变可能比蒸汽机和电还要大,可以让人类逐渐摆脱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

你看,王兴兴带领宇树科技选择了一条更扎实的路:在“守正”中“创新”。

“守正”体现在他们死磕机器人本体的运动控制和核心硬件。当别人在应用层“内卷”时,宇树通过迭代H1、G1等机器人,把行走、奔跑、抗干扰这些基础能力打磨得越来越强、成本越压越低。这就是他们的“根”,风吹不倒。

“创新”则在于他们如何“重视AI技术进步”。他们把机器人率先切入工业巡检、科研教育等B端场景。这不仅是商业变现,更是为AI进化铺设“数据管道”。机器人在真实场景里跑起来,才能产生训练“大脑”所需的海量数据,这正是加速AI临界点到来的关键。

所以,宇树的策略很清晰:用我扎实的“身体”(硬件),等你聪明的“大脑”(AI)。

他们通过不断推出更先进、更便宜的机器人,主动为AI的爆发准备好载体和生态。一旦AI实现跃迁,拥有成熟身体和场景数据的宇树,就能第一时间将其兑现为真正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增量破局”。

三、于东来的增量思维与守正创新:

重视人的价值

于东来在专访中对记者说:

“1999年,我挣了1700万元,年底就决定拿出50%分给员工。你对员工好,员工对顾客好,顾客对社会好,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也会向善向好发展。”

“对‘人’的重视,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只有去尊重员工、成就团队,企业才能做得更长久。”

“很多企业‘内卷’竞争、打价格战,很辛苦,自己到最后也赚不到钱,还把自己’卷‘死了。商品的毛利率不能太低,太低了,不尊重商品。”

“我们不想为了规模,牺牲品质和顾客体验。只有把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都做到极致,企业才能长久发展。我们不追求盲目扩张,而是持续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发展看质量而非数量。”

“胖东来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用真诚换取信任,用信任赢得市场。现在的实践证明,我们走对了。”

“我们相信员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我们认为员工在一线,最了解顾客的需求,赋予他们权限能让服务更高效、更贴心。同时,我们通过完善的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职工赋权和企业管理是通过公平的制度、充分的信任以及文化的引导来实现统一的,目的是让职工有家的感觉,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于东来的经营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内卷”的生动解法。当同行在价格战的泥潭里挣扎时,他选择了一条更高级的赛道:用对人的极致投入,创造增量价值。

他的“守正”,是守住“以人为本”这个正念。因为他坚信一个朴素的逻辑:你对员工好,员工才会对顾客好。

他的“创新”,是创新组织关系与信任机制。他充分赋权一线员工,这不是放任,而是通过制度和文化,让被信任的员工创造更贴心的服务。这形成了一种“真诚-信任-市场”的增强回路。

当别人在压榨成本和人力以求生存时,胖东来通过对员工和品质的尊重,反而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与溢价。他不追求规模,但求活得健康、长久。

这恰恰说明:破除内卷最好的方式,不是比别人更狠,而是回归本质,把人当人,把事做好,价值自然会涌现。

四、曹德旺的增量思维与守正创新:

重视社会服务和极致专业

在专访中,曹德旺说:

“我办(福耀科技大学)这所大学,不是为了争名夺利,也不是要办一所平凡的学校,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企业家精神来做这件事。我认为教育是事业而非产业,期待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

“我向社会公告要捐款100亿元,到今年8月31日,已经花了43亿元左右。政府无偿划拨了校园土地,每年还会给经费支持。此外,社会捐赠1亿多元。目前,学校日常费用开支由河仁慈善基金会支付,将来会付满100亿元。”

“学校设计容量能容纳1.6万人。今年只招50人,是校委会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也对,是为高质量培养负责。福耀科技大学是非营利大学,不靠招生赚钱,学费每人每年5600元。”

“授课老师是双员制,有负责理论培养的老师,也请企业家来授课,而且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机会。我不希望学生耗在教室里,而应该多走向社会。”

“第一,做人要做清楚。做事很容易,你不会,可以请别人帮忙或者雇人做。做人做不清楚,什么事情都等于零。”

“要想长期领先,就应该拥抱科学,积极研发、推动新产品问世,实现产品快速迭代。这也正是福耀集团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是工具。传统产业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主动提升自我。我拿这些技术去降低成本、提升生产管理效率,而不是脱离主业去‘做工具’。”

“(几十年如一日做汽车玻璃)从来没有动摇过。开始做汽车玻璃时,中国的汽车玻璃都是进口的。我就是觉得进口的又贵、又不方便,很心疼,才去做汽车玻璃。现在,福耀集团效益、产量、技术都是全球第一,盈利能力也还可以。这都是我们奋斗出来的。”

“对‘内卷’,我们总是避开、绕开,不跟他们卷,而是专心做好、做强主业。我们不是什么赚钱快就追什么,而是秉持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专业主义精神。只有对别人好、对行业好,自己才会好。”

企业家意味着奉献,要先立德、后建功,不是‘土豪’。民营企业家应当有抱负、有责任、有胸怀、有境界。真正的企业家要做到三点: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新时代,每一个企业家,都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曹德旺的实践,为“守正创新”提供了一个厚重而独特的范本。

他的“守正”,守的是一条极致专业的“笨”路。几十年如一日,只做汽车玻璃,不摇摆,不追风口,最终把主业做到全球第一。

他的“创新”,则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商业上,他拥抱新技术,但目标明确——只为降本增效,绝不被工具带偏主业;

在社会服务上,他最大的创新是将企业家的价值增量反哺给社会。投资百亿办大学,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培养有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工科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商业的、更宏大的“增量创造”。

当别人在存量市场“内卷”时,曹德旺选择“绕开”。他通过做深专业来建立护城河,通过奉献社会来服务社会。这深刻说明,破卷之道,在于向外创造价值,向内锤炼绝活:对社会好,对产品极致,路自然越走越宽。

结语

当下的“内卷”,就像大家只在枝叶层面拼命挤压,却忘了往下扎根。

而真正的破局者,都在默默种自己的“树”:

任正非把巨额研发投入基础理论,甘愿几十年不见回报,这是在为未来种“根”;

王兴兴一边打磨机器人身体,一边静待AI大脑爆发,这是在为智能时代“育苗”;

于东来把利润分给员工,用信任换取极致服务,这是在种“以人为本”的树;

曹德旺几十年只做一块玻璃,还捐百亿办大学,这是在为社会价值“造林”。

他们不卷价格、不耗内功,而是用“守正创新”去开拓增量。真正的反内卷,不是比别人更狠,而是回归本质:把根扎深,做足增量,自然枝繁叶茂。

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向这些优秀的企业家学习,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创新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坚守定力。

为帮助更多企业家深入理解曹德旺四十年的经营智慧,笔记侠·曹德旺心法营,即将于11月7日到8日正式开启学习之旅。这次课程将深度解码曹德旺在商道哲学、全球视野、心性修炼、慈善、传承等方面等方面的独到心法,特别是在与曹老面对面环节,我们会在第一现场聆听和对话感受40多年专业专注、守正创新方面的实践智慧。

这次课程机会难得,欢迎与笔记侠一起走进福耀集团,与曹德旺先生面对面,聆听他的经营智慧,走访福耀集团、福耀科技大学,在千年古刹万佛寺中禅修静心、启迪思维。

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场唤醒初心,提升心力的修行。

参考资料:

1.《宇树科技王兴兴:单功能家庭机器人有望1-2年内推动部署》,广州日报

2.《新华时论|破桌旁的罗登义与华为的“茶思屋”》,新华报业

3.《人民日报专访王兴兴》,澎湃新闻

4.《人民日报对话任正非: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人民日报

5.《于东来登上《人民日报》,什么信号?》,正和岛

6.《人民日报连续专访企业家》,正和岛

7.《他在人民日报回应争议:真正的高手,懂得“不做什么”》,笔记侠

8.《青·学习|守正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青春石家庄

9.《反“内卷”需要增量思维(连线评论员)》,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五版

好文阅读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财经   人民日报   企业家   专访   信号   增量   机器人   社会   员工   华为   基础   思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