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编辑:法拉
曾经是中国女排场上坚不可摧的“天安门城墙”,后来又在国家体委担任排球处处长,周晓兰这个名字,对于很多老球迷来说,那可是响当当的。
可就在1995年,她却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整个排球圈都感到惊讶的决定,辞去公职,和同为排球名将的丈夫侯晓非一起,远赴美国。
这一走,就是30年,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女排英雄,放弃了国内安稳的一切,跑到大洋彼岸去,这背后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故事?她现在又过得怎么样呢?
到了美国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周晓兰并没有像一些人想的那样,就此销声匿迹,过上完全隐退的生活。
她先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当起了排球教练,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那段时间,对她来说也是挺忙碌的,除了工作,家里还迎来了第二个女儿的降生,给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欢乐。
后来到了2003年,一家四口在马里兰州安顿下来,生活也逐渐稳定了。
也许是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周晓兰离开了教练的岗位,转行进入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
从工程师做起,凭借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她一步步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这跨界也是相当成功了。
她的丈夫侯晓非,在美国也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夫妻俩一起打拼,日子越过越好。
两个女儿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也都长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成为了让她们骄傲的新一代。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周晓兰和丈夫每年过年的时候,还是会带着孩子回中国,看看家里的老人和亲戚朋友。
闲下来的时候,周晓兰也会关注国内的新闻,特别是体育方面的,中国女排的一举一动,她都还挺关心的。
毕竟,那是她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地方,那份感情,是割舍不掉的。
想当年,周晓兰在排球场上,那可是威风八面。
1976年,她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伯乐,袁伟民教练。
袁指导看中了她的天赋和潜力,觉得这姑娘将来肯定能成为中国女排的顶梁柱。
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周晓兰终于有机会站上世界大赛的舞台。
1981年的世界杯,对中国女排来说意义非凡,那是她们第一次拿到世界冠军。
周晓兰作为队里的主力副攻,发挥非常稳定,拦网出色,被球迷们亲切地称为“天安门城墙”,可见她在场上的防守有多么稳固。
紧接着的1982年世锦赛,中国女排虽然开局不利,连续输给了美国队,但全队上下没有气馁。
教练袁伟民两次召开动员大会,告诉队员们,接下来的比赛必须全胜才有机会进四强。
在巨大的压力下,周晓兰和队友们一起,一场一场地拼,最终奇迹般地捧起了冠军奖杯。
到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更是憋着一股劲。
半决赛,她们干净利落地以3比0战胜了日本队。
决赛面对东道主美国队,周晓兰在关键时刻替补上场,稳定了军心,帮助中国女排最终以3比0完胜对手,实现了世界大赛的三连冠伟业!
那时的周晓兰,无疑是中国女排的绝对核心和功勋球员。
这样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她早年经历的磨砺。
1957年,周晓兰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不仅学习成绩好,在体育方面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1970年,因为时代的原因,周晓兰跟着父母来到了山西古交,参加了“上山下乡”。
那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对于一个只有13岁的女孩来说,每天都要下地干农活,帮家里分担生活的重担,确实不容易。
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吃的也很简单,但一家人在一起,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培养了周晓兰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
1972年,15岁的周晓兰个子就已经长到了1米78,这在同龄人中可是相当突出了。
太原业余体校的教练一眼就看中了她的好苗子,把她招进了校队。
进了体校,周晓兰训练更加刻苦了,每天都像上了发条一样,拼命完成各种高强度的练习。
很多和她一起训练的同学都因为太苦太累选择了放弃,但她从来没有动摇过。
教练跟她说,如果排球练好了,将来就有机会代表国家队去比赛,为国争光。
这句话深深地激励了周晓兰,让她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练得也更加起劲了。
几个月之后,周晓兰的进步非常明显,很快就被省队相中,后来又顺利进入了国家队,开启了她传奇的排球生涯。
28岁那年,在取得了无数荣誉之后,周晓兰选择了退役,结束了自己多年的国家队运动员生涯。
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让她的身体也有些疲惫了,选择退役,对她来说是一个既正确又现实的决定。
就在同一年,她和相恋了8年的男友侯晓非举行了婚礼。
侯晓非比周晓兰大一岁,也曾经是国家男排的主攻手,身高1米93,是当时男排的标志性人物。
两人在国家队相识,算是一见钟情,共同的排球事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不久,周晓兰生下了一个女儿。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夫妻俩决定一起到上海体育学院去深造。
在学校里,他们就住在集体宿舍,和其他学员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1988年,周晓兰和侯晓非顺利毕业。
周晓兰因为有着丰富的运动员经验和出色的能力,被分配到国家体委工作,并且很快就晋升为排球处处长。
侯晓非则在北京开办了一家体育文化公司,开始在商海中打拼。
工作再忙,夫妻俩也会抽出时间来经营家庭。
可以说,周晓兰和侯晓非是当时排球界公认的“金童玉女”,他们的爱情故事也一度被传为佳话。
即使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家庭和工作中,周晓兰对排球的热爱却丝毫未减,她依然在为自己钟爱的排球事业奔波着。
当时,中国女排正好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转型期,原主教练胡进辞职,栗晓峰接任。
面对队伍需要重新整合的局面,周晓兰作为排球处的处长,也是非常积极地想办法。
她提议让中国女排和当时的商业俱乐部八佰伴明星队进行一系列友谊赛。
她的想法是,通过这种高水平的对抗赛,调整队伍的阵容,提升队员们的状态和实战经验。
这个提议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少争议。
有些人批评她太注重商业价值,忽略了体育精神。
但周晓兰并没有因为这些声音而退缩,她坚信自己的初衷是为了女排好。
于是,她亲力亲为,从联系沟通到安排日程,从布置场地到后勤保障,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
事实证明,这一系列友谊赛的举办,确实缓解了队员们的焦虑情绪,也大大增强了队伍的士气。
遗憾的是,在1994年的女排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只获得了第八名,这个成绩让很多人都感到失望。
一时间,队伍再次面临着各种批评的声音,周晓兰作为排球处的负责人,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能够让女排尽快走出低谷,她亲自出面周璇,让在美国执教的郎平回来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
郎平最终是回来了,但或许是为了平息当时的舆论争议,或许是出于对家庭和个人发展的考虑,周晓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她辞去了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的职务,带着年幼的女儿,离开了中国,远赴美国,与早已在那里打拼的丈夫侯晓非团聚。
回顾那个年代,女排的功勋们在退役后,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
比如郎平,她也曾远赴海外执教,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后来又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带领中国女排重回巅峰,她的经历更像是一种兜兜转转最终回归。
而周晓兰的选择,则更像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为了家庭和个人发展,勇敢地踏上了另一条全新的道路。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选择更好,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追求也不同,不是吗?
对于周晓兰来说,或许当时离开,是她在权衡了各方面因素后,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重要的是,无论身在哪里,她对排球的热爱,对祖国的牵挂,似乎从未改变。
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体育人的一种缩影,她们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在人生的下半场,也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怎么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她们的人生价值呢?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难道不是这样吗?
如今,28年过去了,周晓兰和她的家人在美国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她从排球场上的英雄,到体委的官员,再到美国的职业女性和母亲,身份在不断转变,但那份曾经在赛场上锤炼出来的坚韧和从容,却始终伴随着她。
她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人生的不同篇章。
而对于我们这些曾经见证过她辉煌的球迷来说,记住她为中国女排做出的贡献,理解她的人生选择,或许就是最好的致敬了。
至于那些关于她离开的种种猜测和议论,在时间的流逝中,似乎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她曾经那样闪耀过,也一直在努力地生活着。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