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编辑丨ZL·B
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作为曾经的国民品牌,徐福记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可即便如此,称霸糖果市场数十年的它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中年危机”。
产值下陷、股权倒卖、外资收购,创始人套现百亿后潇洒离场。
昔日的国民品牌,怎就走到了如今这般境地?
大起大落的背后,又是一场怎样不为人知的商场变幻?
“过年喜糖”,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存在。
作为其中的龙头老大,徐福记的名声,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徐福记能走到今天,背后也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虽是国民品牌,但徐福记的前身却并非来自大陆。
创立徐福记的,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徐氏四兄弟。
早在1976年,他们便在台湾创立起了徐福记的前身——徐记食品。
虽说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但他们的这场创业之旅,却也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没有头绪的几兄弟也只能靠着在街头摆摊,赚一些蝇头小利。
这样的情况,显然与几兄弟的初心背道而驰。
于是,他们也一直在寻找着“变革”的方法。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搜索下,他们将目标对准了当时还处于“空白”的糖果业。
彼时,市场经济还相对萧条。
就算有,也都是一些没有包装、名字的散装糖。
这让徐家兄弟几人看到了发展“糖业”的前景。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几兄弟快速进军糖果市场,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创立了“徐记食品”。
主营的便是糖果、蜜饯等休闲食品。
靠着低廉的价格、繁复的产品,快速打开了自家的市场,赚得了第一桶金。
就这样摸爬滚打十几年,他们在台湾的事业越做越大。
俗话说“树大招风”。
看着徐记的成功,不少商贩开始跟随他们的脚步,打价格、品类战。
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徐记不得不另寻出头。
也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进军大陆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吸引了不少了港台商,许家几兄弟便在其中。
几经考察后,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广东东莞。
只是,这场看似双赢的“迁移”,真正实施起来却也并非一帆风顺。
从街边商贩到“中国糖业大王”。
徐福记的翻身,不可谓不让人惊奇称赞。
而它能有今天的规模,自然也离不开许家几兄弟的独特运营。
1992年,徐氏兄弟将带着资金,在东莞创业扎根。
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尽管在台湾,徐记已经打出了名头,但在大陆,他们却也只是“新手”。
或许是为图个吉利,也为“改命”。
几兄弟商议后,在1994年,将“徐记”正式更名为“徐福记”。
而摸透了内陆人的喜好后,他们凭藉16年成功的台湾市场销售与品牌锻造经验。
顺势在新年推出“新年糖”理念。
其中包含:橘瓣橡皮糖、黑芝麻酥心糖、风味沙琪玛等等数十款种类。
并以“美味聚福气,新年徐福记!”的广告语,快速推进自家糖果进军市场的脚步。
凭着新颖的包装、丰富的口味选择及寓意。
不出意外的,徐福记成功从一众糖果中脱颖而出。
成为了家家逢年过节待客的必备餐桌甜食。
可仅凭这一点就像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效果显然是不够的。
为了将产业推向巅峰,徐氏兄弟再次使出了一招“杀手锏”。
有了市场,价格必然也还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但在当时,随着糖果市场的不断丰满,价格也还是琳琅满目。
于是,徐氏兄弟再次创新,推出“专柜试”销售。
不论贵或便宜,他全部拆开散称、并统一价格,让顾客可以随心搭配。
这一改变,瞬间便扭转了徐福记在市场上的地位。
之后,徐福记更是趁热打铁,邀请明星代言、与名品联名。
经过如此营销,到了2013年,徐福记的年营业额便达到了惊人的60亿。
就这样,徐福记逐渐成为了中国糖果界的领头大军,彻底奠定下自己“糖果大王”的称号。
然而谁又能想到,在所有人都以为徐福记会经久不衰时,它却给所有人都来了猝不及防的一刀......
从“糖果大王”到“无人问津”。
徐福记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的落寞,更是对商场变幻的诠释。
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它的离场方式着实让人唏嘘!
今年三月,一则新闻报道是在商界炸起了一颗惊雷。
3月3日,“雀巢”发布公告,全资收购徐福记余下的40%股权。
至于为何说是剩余,还要从十数年前说起。
自从徐福记打破常规起,它的呼声在消费者心中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甚至在大市场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下,它依旧能稳中求胜。
连续17年都稳居中国糖果市场销量第一。
可俗话说“巅峰之后,佳境必下”。
2010年,成了徐福记市场地位的转折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化需求。
而专家对“正常人体每天摄入糖量不应超过50克”的呼吁。
以及国际巨头玛氏、亿滋携高端巧克力入局、白糖成本上涨挤压利润,传统糖果市场连年萎缩。
就是在这内忧外患之下,一个“魔爪”悄然伸向了徐福记。
尽管因此备受打击,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2011年,全球最大的食品饮料公司雀巢找上了徐福记。
他们看中了徐福记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以提供新技术和资金为由。
花费17亿美元从徐氏兄弟手中够得徐福记60%股权。
正如老话说的“温水煮青蛙”。
谁又能想到,这场看似“各取所需”的交易,其实是雀巢为日后的“吞并”埋下的伏笔。
之后的十数年里,雀巢一边留徐氏家族在公司的股权稳定军心;
一边慢慢浸透内部,最终,随着徐氏兄弟的退幕,眼见“二代”无人接班。
在今年3月,雀巢彻底吞下徐福记剩余40%股份。
至此,这场始于14年前的资本长跑,才终告落幕,徐福记彻底沦为外姓。
“徐福记”的落寞,并不仅仅是一颗品牌的易主。
更多的,是无数人对童年、对记忆中味道的回忆。
然而,历史悠久的他,却终是败给了变幻莫测的商场。
对此,徐家兄弟的回应是:“品牌永续比家族传承更重要”。
只是,“江山易主”、离了本心的徐福记又能支撑多久呢?这个答案也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徐福记
华夏经纬——徐福记创始人解秘:在大陆扎根三十年故事
人民网——人民网“透明工厂”走进徐福记 探秘年味里的一口“甜”
日晞视野——雀巢吞下“中国糖王”徐福记:糖果大王的“甜”与“涩”
新浪财经——国际巨头“抢食”中国零食市场:徐福记易主背后的万亿并购潮
央广网——雀巢13年后再出手,拟全资控股糖果龙头徐福记 创始人家族逐渐退居幕后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马上删除!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