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刚结束,美方立即翻脸:中国面临大麻烦,必须达成交易

贸易战的风暴再次席卷全球。7月的数据还未冷却,华盛顿和北京的最新一轮经贸谈判就已剑拔弩张。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访谈犹如惊雷掠过市场——100%关税威胁、全球贸易格局突变、盟友政策彻底反转,每一个信号都让世界警觉。中美谈判刚结束,美方的翻脸速度和力度,远超此前所有预期。

谈判桌上的“极限施压”

2025年7月28日,中美瑞典经贸会谈提前结束。原本四天的议程,实际只持续了一天半。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一次压力测试。美国代表团带来的不是妥协方案,而是一整套新制裁清单和盟友名单。就在会谈前夜,美国已与欧盟、日本、韩国密集达成多项协议,关税让步、市场开放、能源订单层层叠加。

权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同比下降8.2%,而这背后,正是大范围加征关税和施压谈判的结果。美国对日韩欧盟的“降书”并非口头承诺。日本同意新增数百亿美元美国产品进口,欧盟则开放金融和农产品市场,韩国更是签下3500亿美元投资、1000亿美元能源采购协议。最新的美韩协议,关税结构不对等:美国对韩商品加征15%,韩对美商品0关税。

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的表态直接将安全与经贸捆绑。北约成员国若不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将面临“账单”和安全威胁。美方不仅要求“支付账单”,甚至公开鼓励俄罗斯“进攻”不肯配合的盟友国。美国的打压节奏越来越快,给中国带来的外部环境压力明显升级。

美方“孤立中国”的新策略

贝森特在7月31日的华盛顿专访中宣称,“美国不再孤军奋战,全世界都站在我们身后”。他口中的“全世界”指的是刚刚签署协议的日韩欧盟以及新纳入阵营的韩国。美国国会同步通过《能源安全与贸易合规法案》,授权总统对任何与受制裁国家进行能源交易的国家征收特别高额关税。

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能源出口同比增长12.6%,而对中国、印度等亚洲经济体的能源出口占比持续提升。贝森特公开警告,任何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都将面临“二级关税制裁”,中国若继续采购,将被加征100%惩罚性关税。这种“连带惩罚”不仅针对中国,也波及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直指全球能源链条的神经末梢。

美国对印度加征25%关税,对巴西加征50%关税,显示其对潜在“非合作者”的零容忍。韩国、欧盟、日本的让步,被特朗普团队当作“压中”中国的样板。市场分析认为,美方的策略意在通过“分而治之”切断中国的全球贸易朋友圈,将中国孤立在全球供应链之外。

经济模式“被审判”

美方施压的核心不只是贸易赤字。贝森特将中国经济与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相提并论,公开声称中国制造业“过剩”,经常账户盈余占全球GDP的2%,制造业占比高达30%,全球罕见。贝森特建议中国“重新平衡经济”,减少出口依赖、增加内需,否则会步日本后尘,“突然破产”。

美国对中国的“双标”愈发明显。美方在芯片产业拥有优势时,强调“自由竞争”;中国制造强势时,则大肆抨击“产能过剩”和“倾销”。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7.8%,美国则以高科技管制、芯片禁令、绿色能源壁垒等方式进行打压。美方一方面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不断加码技术封锁,意在遏制中国高端制造业升级。

数据表明,2025年中国出口总额持续攀升,但外部环境恶化导致部分行业利润空间收窄。中美谈判桌上的核心矛盾,早已不是单纯的关税数字,而是两种经济模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度碰撞。

美俄中三角关系的博弈

7月下旬,俄乌前线战事再起。普京总统收到特朗普“10天期限”最后通牒,要求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否则将实施更严厉“二级制裁”。美方所谓“二级制裁”,即针对所有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国家实施连带惩罚,实际是在全球范围内切断俄罗斯能源出口“生命线”。

俄军在乌克兰前线的攻势并未因美方压力减弱,反而加大军事打击力度。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7月俄军在乌东、黑海方向调集超过400辆主战坦克和新型无人机。西方智库分析认为,俄罗斯短期内不会因美方压力让步,反而可能通过加剧战事强化谈判筹码。

此时中国在能源采购上的立场被置于聚光灯下。中方一方面坚持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正常能源合作,另一方面拒绝接受美方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正常的能源交易是主权国家的自主选择,不受外部威胁影响。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同比增长近15%,成为俄油出口的第一大单一买家。

中国的战略选择与底气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并未妥协。在会谈结束后,中美双方同意将已暂停的24%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展期90天。中方代表团立场坚定,坚决反对美国的“次级制裁”威胁,对关税、能源采购等核心议题毫不让步。中国政府高层多次表态,中美谈判进入“深水区”,必须做好“打打谈谈、边打边谈”的长期准备。

7月最新数据反映中国制造业PMI小幅回升,出口订单仍有韧性,部分高端产业链开始加速内循环转型。专家分析指出,美国以关税、技术、能源“三重壁垒”压制中国,短期内会对部分出口型企业形成冲击,但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创新能力,仍是长期竞争的底气所在。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1%,服务业新动能逐步释放,经济“再平衡”战略逐渐见效。

美方“连哄带吓”的策略,在日韩欧盟奏效,但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中国并非欧盟、日本,亦不会因外部压力而让步。市场普遍预期,中美之间的新一轮经贸谈判将持续拉锯,任何单边施压都难以撼动中国既定的经济战略和外交方针。

新格局下的全球贸易走向

美国的极限施压策略已令全球供应链格局发生深刻变化。7月以来,东南亚国家的进出口数据出现波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中美博弈的“缓冲带”。全球跨国公司加速调整供应链布局,避险意识显著增强。权威报告显示,部分欧美大企业正在加大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投资,以分散贸易风险。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7月环比上涨2.3%,主要受能源、金属类商品影响。俄乌局势、美国关税升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令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3%,贸易紧张局势成为主要下行风险之一。

中国的策略更加多元化。自贸区谈判、RCEP区域合作、与中东、非洲的新兴市场贸易持续推进。中国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技术、绿色经济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参考资料:中美经贸会谈“发出积极信号”,专家解读

2025-07-31 06:52·环球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财经   中美   美方   中国   麻烦   结束   美国   关税   能源   俄罗斯   全球   日本   欧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