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的当下,芯片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9 月 18 日,美国加州圣克拉拉,两家芯片巨头英伟达和英特尔同时发布公告:英伟达将以 50 亿美元投资英特尔,并展开围绕数据中心和集成英伟达GPU的PC芯片的深度合作。
英伟达选择在 AI 技术爆发的关键时刻,投资一家业务下滑、处于亏损泥潭的老牌芯片企业,能否打破英特尔多年的亏损僵局?
英伟达以每股 23.28 美元买入英特尔普通股,总金额 50 亿美元,这个价格较前一日收盘价折价约 6.5%。
通常大型企业入股会溢价,折价交易说明对方急需资金。
英特尔为何急需这笔钱?
自 2022 年以来,公司在数据中心、PC、晶圆代工三大业务上持续失利。
虽账面有 96 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但每年亏损约 40 亿美元,按此速度,资金仅能维持两年左右。
9月18日,英特尔股价一度上涨超30%
这笔投资的时间点也很微妙。
从 8 月起,英特尔陆续引入软银、美国政府和英伟达三方成为新股东。
软银以每股 23 美元入股,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已拨付的 57 亿美元补贴,加上待审批的 32 亿美元,共 89 亿美元换取英特尔 9.9% 的股权。
这种 “补贴换股权”,是特朗普政府对原有补贴策略调整后的产物,意在以资本形式对关键半导体资产形成实质影响力。
英伟达紧随其后入局,认购价同样折价,这一系列动作更像是政府主导的 “攒局”,托举这家 “不能倒” 的美国芯片企业。
这让英特尔的 “国企化” 趋势愈发明显,美国政府已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英特尔的命运,已不完全由市场决定。
英特尔曾是数据中心 CPU 的霸主,但在 AI 时代,错失了 GPU 发展机会。
如今英伟达主导全球 AI 算力,2025 年第二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达 411 亿美元,英特尔同期仅 40 亿美元,差距巨大。
根据合作内容,英特尔将为英伟达打造定制化数据中心 CPU,并与英伟达 GPU 整合,支持一种技术让两者互联带宽提升 14 倍。
表面看是 “技术协同”,实际是英伟达为自家 AI 平台补齐短板,同时给英特尔一个重回 AI 数据中心生态的机会。
但市场是否还能给英特尔机会,有待观察。
当下,云计算和 AI 企业更倾向一体化解决方案。
英特尔产品即便性能提升,也面临客户信任、系统兼容等现实问题,就算绑定英伟达,也难以迅速 “重夺失地”。
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合作还扩展到 PC 业务,双方将推出集成英伟达显卡的芯片,抢占 AI PC 市场。
这也是英特尔试图在 PC 市场挽回颓势的关键一招。
过去几年,AMD 在桌面 CPU 市场份额逐步反超英特尔,低功耗、高效率的 ARM 架构笔记本,也不断抢占市场。
但英特尔的这样局面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技术上,英特尔芯片架构在移动端能耗比不如对手;二是在显卡上更依赖英伟达,整合优势虽能带来短期竞争力提升,但长期布局上仍需权衡。
英特尔一直想发展代工业务,成为 “美国版台积电”,但现实中这条路走得不顺。
三星、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优势明显,英特尔的新技术仍没有获得市场信任。
此次与英伟达的合作,也没有明确将合作芯片交由英特尔代工。
英伟达的代工基本都在台积电,虽然英伟达没有关闭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但在 2027 年前不会有实际产品落地。
也就是说,英特尔目前获得的,仅仅是一次技术合作机会,而非订单、产能或营收的直接提升。
如果英特尔无法在晶圆代工上实现技术突破,即便资本再多,也难获市场认可。
英伟达的入股,让英特尔获得了喘息机会。
多方资本注入,增强了英特尔资金稳定性,短期内不再面临 “破产估值” 风险。
但英特尔真正的问题不是 “有没有钱”,是 “能不能把钱花对”。
正如那句“阿斗不是不能扶,是得看谁来扶、怎么扶、扶到哪。”
这一次,英伟达伸出了手,但扶不扶得住,英特尔还得靠自己。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