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天气一热就没有胃口吃饭的小伙伴来说,水果可是一大救星,既清爽可口,又可以填饱肚子。懒得洗水果还能直接买果切,真的是太方便了。
但天气炎热,水果非常容易坏掉,外卖买到不新鲜水果的事也会时常发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延长水果的保质期呢?
前不久,陕西师范大学杨鹏课题组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宣布开发出了一种透明的可食用涂层,能让完整水果室温保质期延长5倍,让鲜切水果在冷藏条件下保鲜10天!
图源:图虫创意
01、水果为什么会变质?
水果变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首先,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是主要破坏者,细菌、霉菌和酵母菌会附着在水果表面或通过伤口侵入内部,分解水果的营养物质,导致发霉、腐烂和产生异味。例如,李斯特菌能在冷藏条件下感染西瓜,而芒果采后腐烂主要源于真菌感染。
图源:图虫创意
其次,水果采摘后仍然是“活”的,会持续进行呼吸作用和一系列酶促反应。呼吸作用会消耗水果内部的糖分、酸等营养物质,导致风味变淡、质地软化甚至萎缩;而像多酚氧化酶这类酶则会引起褐变。
水分流失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表皮结构疏松的水果(如荔枝),失水会直接导致果皮变褐、果肉干涩,严重影响外观和口感。
图源:《长安的荔枝》
环境条件对变质速度影响巨大。温度越高,水果的呼吸作用和酶活性越强,微生物繁殖也越快,这也是为什么低温冷藏能保鲜;此外,保存湿度不当(过高易滋生霉菌,过低则加速失水)以及环境中乙烯气体(水果自身释放的催熟激素)的积累都会显著加速水果成熟衰老和腐败。
同时,采摘、运输、储存过程中的磕碰、挤压等机械损伤都会破坏水果的保护层,不仅加速水分流失,更为微生物大开方便之门。
图源:图虫创意
02、如何对抗水果变质?
为了延长水果的保鲜期,减少浪费,现代食品科技发展出了多种防腐保鲜技术。
低温贮藏是最基础有效的手段,通过降低温度可以抑制呼吸、酶活和微生物生长。值得注意的是,低温冷藏虽是常见的保鲜手段,但对许多瓜果存在局限性。如热带或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芒果)在低于耐受温度(通常<10℃)时会发生冷害,表现为果皮变黑、果肉水浸状腐烂(如香蕉冷藏后无法正常软化);未成熟的水果(如猕猴桃、木瓜)在低温下会永久抑制后熟过程,导致果肉木质化变硬或停滞在酸涩状态;冷藏还会破坏挥发性香气成分,使荔枝失去清甜味、芒果香味减弱。
图源:图虫创意
气调贮藏是一种通过精确调节贮藏环境中氧气(O₂)、二氧化碳(CO₂)浓度,并通常控制乙烯含量的先进保鲜技术。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降低氧气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来显著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和乙烯催熟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延缓微生物生长。这种方法在抑制呼吸、保水防病、延衰护色等方面效果显著,尤其适合苹果、浆果、柚类等呼吸跃变型水果。
气调贮藏利用气体混配设备通入定制比例的气体混合物,再用气调包装机将水果密封封装,通常和冷藏方法联合使用。图源:sohu.com
臭氧处理利用臭氧强氧化性杀灭水果表面的微生物,延长货架期。
超低温速冻(冻眠) 技术,如使用液氮,能快速将水果中心温度降到极低,最大程度保留细胞结构和口感,解冻后品质依然较好。
在商业水果保鲜中,也会使用合法且受严格监管的食品级防腐剂,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化学合成防腐剂(如抑霉唑用于柑橘防霉、二氧化硫缓释处理葡萄护色),其种类、用量及残留量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3-2021);二是使用天然生物源防腐剂,如壳聚糖、茶多酚以及乳酸链球菌素(Nisin)等组分。
总之,水果防腐保鲜技术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控制温度、湿度、气体环境抑制水果自身的生理活动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者利用物理屏障(涂膜)、安全有效的杀菌物质(臭氧、防腐剂和生物制剂等),来延缓腐败变质。
03、可食用水果保鲜涂层是如何研发出来的?
杨鹏团队注意到,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蛋白质淀粉样聚集体具有超强黏附性。于是,联想到:若将这种天然黏附机制应用于水果表面,或许可以构建物理屏障,阻隔氧气、抑制呼吸作用并锁住水分。
溶菌酶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抗菌蛋白,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因此他们选择溶菌酶(鸡蛋清提取)作为核心材料,但天然溶菌酶难以牢固黏附在水果蜡质层上。水果表皮的蜡质层由疏水的长链脂肪酸和植物蜡组成,而天然溶菌酶需40皮秒才能初步附着,完全黏合需25纳秒。
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指导分子设计,对溶菌酶的结构进行了精准改造:添加半胱氨酸切断溶菌酶的二硫键,使其从α-螺旋结构转变为β-折叠构象,形成黏性更强的相转变溶菌酶(PTL)。
图源:参考文献[1]
这种改造后的相转变溶菌酶黏附性能大幅提升,当接触果皮蜡质层的瞬间,这些蛋白质分子便自发折叠缠绕,仅需2皮秒即可在果皮上铺展成膜,形成致密的类淀粉样纤维网络,彻底解决疏水果皮难以均匀附着的痛点。
同时,研究团队在配方中融入了海藻酸钠和硫酸处理的纤维素纳米晶体,经过大量的实验优化,最终研发出了复合涂层ALP。
04、ALP涂层保鲜效果怎么样?
ALP涂层通过三组分协同抑制呼吸、锁水抗菌。
锁水:海藻酸钠是一种从褐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可增强涂层的成膜特性。涂层形成的20微米超薄膜使得水蒸气透过率仅4 g mm/m²·天,比普通保鲜膜低20-40倍;
控气:经过硫酸处理的纤维素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气体阻隔性能。涂层氧气透过率22 cm³·μm/m²·天·kPa,可抑制水果呼吸作用;
抗菌:通过相变处理的溶菌酶仍具有部分杀菌活性,而带正电荷的PTL(+3.7 mV)可进一步破坏细胞膜,对霉菌抑制率超90%。
在17类水果的严苛测试中,ALP涂层展现出革命性效能:完整水果的保质期实现2-5倍跨越——草莓(23℃)从2天延至10天,枇杷从4天到16天,芒果从2天到8天……鲜切水果拼盘冷藏保质期从4天突破至10天,褐变率直降75%,水分流失锐减88%;即便在42℃高温下,草莓仍延长保鲜期3天。
图源:参考文献[1]
营养留存同样惊人:电子感官分析证实贮藏末期风味相似度>90%,维生素C留存率高达60%-98%(损失率减少69%),近乎锁住水果的“生命鲜度”。
图源:参考文献[1]
05、可以放心食用吗?
ALP涂层的使用极为简便,只需将水果完全浸入ALP溶液中静置2分钟,取出后表面即形成保护膜,自然晾干即可;或将溶液均匀喷洒于果皮表面,室温下干燥后即可完成保鲜处理。两种方式都不需复杂设备,果农或者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操作。
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疑虑,研究团队通过初步的实验给出了定心丸:
ALP涂层仅停留在水果表面,荧光标记实验证实清水冲洗即可完全去除,不会渗透至果肉内部。
20微米厚(约头发丝1/4)的超薄膜完全无味无嗅,感官盲测中志愿者无法区分处理与未处理的水果风味。
所有成分源自鸡蛋清溶菌酶、海藻胶与植物纤维素等天然食材,经大鼠28天食用实验验证——摄入组肝肾指标、血常规、器官病理切片全部正常,溶血率仅2.46%(低于国际安全阈值一半)。使用时无需削皮,常规清洗即可食用。
尽管功效显著,但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极为严格,为证明其为可食用型涂层,ALP涂层仍需进一步的测试验证:依据《GB 15193.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必须通过6个月动物慢性毒性实验及全套遗传毒性测试(包括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等安全性评估认证。
同时,其生产流程与成分添加必须完全符合国家食品接触材料法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硬性标准,这层能让水果“十日不腐”的科技防护衣,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兑现“鲜果自由”的承诺。
你知道哪些水果保鲜小技巧,或者曾经踩过哪些“坑”,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分享~
参考文献
[1] Feng N, Zhang J, Tian J, et al. Preserving fruit freshness with amyloid-like protein coating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1): 5060.[2] 高爱婷,杨鹏. 基于相转变溶菌酶的功能高分子材料[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2015:265-265.
[3] 李倩, 沈春生, 林启昉, 等. 采后香蕉果实冷害发生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21, 38(5): 817-827.
[4] Rezaiyan Attar F, Sedaghat N, Pasban A, et al.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with chitosan coating to prevent deterioration of fresh in-hull Badami’s pistachio fruit[J].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2023, 10(1): 16.】
[5] 环球科学 《果切放了10天都不坏,背后是黑科技》
https://mp.weixin.qq.com/s/fb-BEKSA7lFANUtIcI0KCg
[6] GB 15193.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7] GB 4806-2023食品接触材料国家标准
作者:纪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博士
策划&编辑:小叮当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4DZ2304000)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